金碧峰禪師放下執念,悟道有期--百喻人間之二十四

圖:誠蓮仁

(續上期)

原典

如譬如有人,將欲遠行,敕其奴言:「爾好守門,並看驢索。」其主行後,時鄰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以繫系門,置於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後,舍中財物,賊盡持去。大家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生死愚人為愛奴僕,亦復如是。如來教誡,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著於愛索。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靜處而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色、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正念、覺、意,道品財寶,悉皆散失。

—《百喻經》卷三第四十五「奴守門喻」 (CBETA: T04, no. 0209, p0550a08-22)

有人將要遠行,行前吩咐僕人好好守著門及看管住驢子和繩索。主人走後,僕人聽到鄰村有人在奏樂,很想去聽,心中不能安定,於是用繩索綁了門,放在驢上,帶到鄰村去聽音樂。沒有門又沒有人在的屋當然被賊入屋偷竊。主人回來後質問僕人屋內的寶物的去向,卻聽到僕人答:「主人囑咐我看守門、驢及繩子,除了這些以外,我就不知道了。」《百喻經》這故事主要表達流轉於生死的人,對外境貪戀執著。佛陀教導我們要常常護住六根這扇門,不要讓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之賊進來。修行人若貪戀五欲,被色聲香味所迷惑住,煩惱覆心,愛索纏身,多年的精進修持,正念、覺性等的法寶都可能因此散失掉。

禪宗記載元朝一位禪定功夫深厚的高僧,卻因為心中對外物眷戀執著,差一點就毀了他的慧命。這位高僧就是著名的金碧峰禪師。他因為多次護國有功,而得到皇帝的賞賜,當中的最珍愛的是一個紫金缽。金碧峰禪師入定後久久於定中不出,他世壽將盡,閻王派小鬼到陽間抓他,但小鬼見不到於定中的禪師。後來得知禪師對紫金缽的鍾愛,便推動缽,金碧峰禪師發覺他的缽動了,心念一動,出定後禪師被小鬼抓住。禪師心知因對紫金缽之執愛所累,決心摔破缽後重新入定了,進入無住涅槃的境界,留下了著名的「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的偈語。人的貪念、執著,是修行上的障礙,功夫如金碧峰禪師亦對外物有所執念,我們生於末法時代的佛弟子,面對著各種生活壓力及誘惑,不免生起各種執念及情緒,身心被未能得自在。

寶金禪師(1308—1372),元代臨濟宗僧。乾州(陝西)永壽人,俗姓石,後世多稱他「金碧峰」。金碧峰禪師還未出生時,他的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在他母親懷孕期間,夢見一個持缽的僧人,將一幅觀音菩薩畫像交給她說道:「虔誠供養,當生智慧之男。」禪師生性聰敏善辯,自幼多病,故父母讓他六歲出家。於晉雲如海真禪師座下參禪開悟。

元朝時國內發生旱災,土地乾涸百姓流離失所。元順帝緊急召金碧峰入京登壇祈禱求雨,剛一完成就天降大雨,金碧峰被封為國師,御賜紫金缽、袈裟珠寶,任命他做海印寺住持。數年後禪師以病為由離開海印寺,隱居深山潛心修行佛道。金碧峰於五台山秘魔岩立法場,重振秘密寺、建普光禪寺,弘傳臨濟家法。至明太祖滅元後,聽說金碧峰是有行高僧,就親自上山訪尋訪。禪師對朱元璋的恭敬或威嚇皆不為所動,令朱元璋另眼相看。明太祖即位後,詔金碧峰入南京,於內殿中講經開示,並於鍾山設普濟會,禪師為十位高僧之列。

金碧峰禪師歷經元、明兩朝,皆受兩代帝王所敬重,是聲震朝野的一位傳奇人物。禪師弘傳佛法普度眾生三十多年,法子法孫相續,使臨濟法脈三百餘年不斷。我們生活中各種習氣可藉著修行對治,但若想可以了脫生死,就需要有一顆清淨的心,有了清淨心就能斷除煩惱,達到悟道的境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