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說過,作為一個佛教徒,狂想不能有,但宏願不能沒有。發願是一種把握當下、不計得失的奉獻付出,更是對生命的一種承諾。
縱觀歷代高僧大德以至諸佛菩薩,都是憑藉誓不轉退的願力來成就道業,像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而地藏菩薩更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悲願。儘管我們未必有諸佛菩薩的大智慧與大慈悲,但也可以發大願,倚仗願力的加持,為佛教、為眾生作出貢獻。
志蓮淨苑佛學導師麥紹彬,自言信佛多年卻很少向菩薩發願,但他一直深信,做人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心中的願力定能助你達成目標。他曾經為達成亡妻的遺願,在香港舉辦過一個大型佛學講座,並邀得多位法師和學者參與其中﹔而回顧其數十年的職場生涯,麥紹彬也是憑著一份只求付出、不問收穫的助人之心,令許多難題得以圓滿解決,連他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回想當年,麥紹彬第一次立願是為往生的父親茹素。那時候他只有十八歲,對佛教其實沒有什麼認識,但由於母親經常到佛堂拜佛,耳濡目染之下,他亦信奉了一個名為「一貫道」的民間宗教,並立願為父親持齋三年半,以報養育之恩。「我爸爸是個大好人,當年在澳門經營雲吞麵店,對員工非常好。他往生時,我只有十一歲,所以對他特別懷念。」
三年半轉眼就過去,但麥紹彬卻沒有因為齋期屆滿而放棄茹素。「持齋本來只為報恩,但習慣了吃素,也不想再吃肉了。」他解釋道。
深信憑願力可化解難題
隨著年紀漸長,麥紹彬開始接觸佛教,閒來也會看看印順導師的書籍,其後更到能仁研究所修讀佛學,並順利完成了為期四年的碩士課程。1990年,他加入了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香港),為在港遇到困難的台灣人提供「急難救助」服務。服務範圍非常廣泛,例如有台灣人在香港犯事被拘捕,辦事處就會向他們提供所需的支援﹔又或者有台灣人需要在香港尋找失聯的親屬,他們也會給予協助。
麥紹彬坦言,無論碰到甚麼個案,他都會盡心盡力去幫助當事人,絕不怕麻煩,也沒有絲毫計較。「對於工作,我是全情投入,無怨無悔的,從來不會視其為一份工,反而覺得是一種服務。」他續說﹕「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工作多年 (直至去年退休),曾遇過不少非常棘手的個案,但不知為何,總能處理妥當。也許是我心中的願力,成就了這個結果。」
說到這些棘手個案,其中一個較特殊的例子是一名台灣人到中國內地旅遊期間受了重傷,獲保險公司安排醫療專機把他送返台灣,但很不幸,當飛機途經香港上空時,這名台灣人已經不治,於是機上的醫生就決定即時降落香港。麥紹彬說﹕「由於死者是在空中去世,香港政府拒絕給他簽發死亡證,而最大的問題是,台灣當局表明如沒有死亡證,絕對不會接收屍體。事情就這樣膠著,令死者家屬十分焦慮。」
他接著道﹕「我接手這個案時,起初也覺無從入手,但不知怎的突然靈光一閃,給我記起那醫療專機降落香港時,機場曾經派出醫生上機查看,並證實傷者已經死亡。因此,我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致電機場那位醫生,希望他可以給我發一份證明,想不到他竟然一口答應。」
麥紹彬直言,其實他也不肯定台灣會否接納這份由機場醫生發出的證明,只是盡力試試,結果事情就得到圓滿解決。「我並非經過仔細思考,然後才想出這個辦法,而是突然靈機一觸,我自己也覺得很神奇。」
事實上,麥紹彬一直相信,只要全心全意去幫助別人,無論有多大困難,最終也會迎刃而解,而正是這份堅定不移的信念,推動他悉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他明言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工作了二十八年,從沒遇過一宗解決不了的個案。「我很有信心的,一定成功,屢試不爽。」他笑著說。「每次成功結案,我都會感到很開心。說實話,即使我做不到,上司也不會責怪我的。事事堅持到底,只因我真的希望能夠幫助到別人。」
以廣結善緣為做人宗旨
麥紹彬表示,多年來,他做人都秉持一個宗旨,就是廣結善緣。「這跟我信佛可能也有一定關係。在一個官方機構工作,既可造業,也可造福,視乎你如何選擇。我做事從不留難人的,任何人需要幫忙,我都會義不容辭。雖然已經退休,若有朋友找我幫忙,只要我做得到,都不會推卻。」他更強調,助人從來不求回報,但奇妙的是,當他需要別人幫忙時,又總有人伸出援手。
「記得小時候曾有一位老師跟我們說,抗戰時期,他與妻子本想由上海逃難到重慶,可是卻買不到火車票,正在擔憂之際,竟在火車站碰到了一位曾受過他恩惠的舊朋友。結果,就是全憑這位舊相識幫他們弄了兩張車票,夫婦倆才得以脫險。」這個故事給麥紹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使他相信,人世間很多事情,其實冥冥中自有主宰。
「這位老師教導我們說,幫助人不要求回報,但當你遇到危難時,自然有一種力量助你化險為夷。」若從佛教角度去解釋這番話,就是說每當我們行善助人,無形中就會種下了一顆善種子。這顆種子未必會即時發芽,但待它發芽後,我們自會得到回報。「很多時候幫你的人未必是曾經受過你恩惠的人,或許是另外一個人,總之在你有需要時,就會有一股力量處處為你加持。」麥紹彬認真地說。
盡心替亡妻完成遺願
《勸發菩提心文》有云﹕「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只要誠心發願,並且無懼無悔的去好好實踐,自會得到願力的推動,助你達到目標,像麥紹彬當年為了達成亡妻的遺願,在香港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印順導師思想講座,就充分體現出願力的強大。
麥紹彬的太太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卻不幸於2005年患上鼻咽癌。經過一連串治療、復發、再治療,麥太雖成功擊退癌魔,但身體已大不如前。也許是有感自己大限將至,她在患病後期已開始準備遺囑。
麥紹彬回憶道﹕「2014年,也就是她往生的那一年,某天她突然跟我說﹕『我一生人都沒做過甚麼對佛教有貢獻的事,所以希望在離世前為佛教做一點事,你可否幫我達成心願?』聽到她這樣說,我當然一口答應。」細問之下,麥紹彬才知妻子有意舉辦一個佛學講座,並希望邀請台灣的法師來港,與佛弟子分享印順導師的思想。可惜麥太在說出這個心願後不久,就因為在家中意外跌倒而往生了。
麥紹彬為了替亡妻實踐宏願,就決定與台灣福嚴佛學院及台北慧日講堂一起籌辦這個佛學講座。「我太太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早於八十年代已皈依慧瑩法師座下。我知道她曾就舉辦佛學講座的事向菩薩發願,所以必須替她達成這個願望。」
適逢2015年是印順導師圓寂十周年,大家為求隆重其事,都希望舉辦一個較具規模的講座。結果,麥紹彬在眾多朋友和團體的協助下,邀請了多位法師與學術界翹楚參與是次活動,當中包括衍空法師、法光法師、暢懷長老、宏印長老、定印法師、長慈法師、圓融法師、圓波法師、開仁法師、鄭永常教授、翁文嫺教授、劉宇光教授、李葛夫博士、趙國森博士及鄭從展大律師。
談到整個籌辦過程,麥紹彬直言如有神助。「由於活動規模大,加上時間緊迫,起初我們物色場地時感到有點困難。正在苦惱之際,某天我在街上突然遇到我的老朋友曾醒明先生 (無線電視企業傳訊部宣傳科前副總監),並向他提及此事。其後,他就協助我租用了能容納過千人的尖沙咀會堂,作為講座場地。」
他續說﹕「我數十年來從沒有在街上碰見過曾先生的,彷彿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除了曾先生之外,鹿野苑、佛門網以至慈濟,都有給我們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真的很難得。說來這都是源於我與他們過往結下的善緣,也就是我以前播下的善種子,為我帶來的成果。」
麥紹彬一再強調,籌辦過程著實順利得讓人難以置信,從安排午齋飯盒、預訂飲用水、租用酒店以至籌募善款,都完全沒有阻滯。即使是活動後舉行的感恩晚會,也是非常圓滿。「起初也沒計劃舉行感恩晚會的,由於籌款成績超出預期,因此我也想慰勞一下大家。雖然很遲才預訂場地,但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星期日也可在酒店包場舉行感恩晚會,而且收費更出奇地便宜。」
尤其難得的是,麥紹彬通過這次活動籌得合共二十多萬港元。扣除所有開支後,他把餘下的善款都回饋給多個佛教團體,包括鹿野苑、蓮華寺、慈濟及福嚴精舍等。「說到底,這全賴不少朋友慷慨捐款及提供贊助。從宣傳單張設計、印刷到接送來賓的車輛,其實都有人贊助,這筆費用算起來也不是個小數目。」
舉辧如此大規模的一項活動,須動用很多人力物力,而最終竟可無驚無險地順利完成,對麥紹彬來說,猶如一個奇蹟。「整項活動實在非常圓滿,過程也出乎意料地順暢。若非有佛力加持,我認為是絕對辦不到的。」他不諱言,假如今天要他再籌辦同樣的一個活動,肯定也無法做到。
唯一一次向觀音菩薩發願
能夠替亡妻完成遺願,麥紹彬也覺非常感恩。他更謙稱自己雖然鑽研佛學多年,但及不上妻子虔誠。「這些年來,我幾乎從未正正式式向菩薩立過一個願,唯一一次是在普陀山向觀音菩薩發願,希望藉著教授佛學替親人積福。」
他解釋說﹕「事緣我有一位親人患有亞氏保加症,性格和社交方面都有點障礙,因此在學校經常被人欺凌,更不時遭老師處分,令我既痛心又擔心。於是,我就在菩薩面前立願教授佛學,為佛教作點貢獻之餘,更希望將功德迴向給這位親人。」
亞氏保加症 (Asperger syndrome) 是自閉症的一種,患者智力正常甚至較常人為高,但溝通和社交都有明顯障礙,例如說話平板,語氣奇特,不懂與人分享感受,而且性格非常固執。麥紹彬坦言,十多年前社會對亞氏保加症沒有多大認識,一般人對患者都有所誤解,總以為他們是愛搞事的壞孩子。「所以當年醫生確診我這位親人患有亞氏保加症時,我也感到很難過。」
發了願,自然就要付諸實行,麥紹彬自2003年開始在能仁書院教授佛學,一教就是十年。去年退休後,他又為志蓮淨苑擔任佛學導師,講授「中國佛教信仰與生活」及「四大菩薩與民間佛教」等課程。令麥紹彬深感欣慰的是,這位親人小時候雖然曾受到歧視,但最終也能成才,現正於台灣修讀碩士課程。他還以開玩笑的口脗跟我們說﹕「因為患有亞氏保加症,他反而不用服兵役,可以專心讀書。」
世事總是無常,禍福永遠難料。面對生老病死與人生種種難題,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固然是對治問題的最佳方法,而身為佛教徒,如能發願以佛法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盡一己之力為親友以至眾生作出奉獻,更是最好的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