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香港佛教聯合會給予機會在此與讀者結緣,分享個人聞思修的體會。
筆者早已計劃於2019年8月「登六」便退休。消息一出,親友都紛紛提出為何那麼早退休及退休後有甚麼計劃等問題。確實六十歲仍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況且,在職時認識了一班傳媒、客戶朋友及共處多年的同事,職位及薪酬也達至個人滿意的水平。這些條件都是不易捨棄。若退休後,無所事事,對自己身心健康更非好事。
機緣巧合,退休前知悉港大佛學研究中心開辦了佛法輔導碩士課程(Master of Buddhist Counselling,MBC)。自己曾在 2002年報讀了由衍空法師、李焯芬教授及陳麗雲教授共同創辦的佛學研究碩士課程(Master of Buddhist Studies,MBS),成為首屆兼讀畢業生。當時已有人質疑筆者為何選讀這學科,而不是能令事業增值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aster of BusinessAdministration, MBA)。筆者認為MBA是管理機構,以如何運用人力、財務及科技資源去提高營運效益,提供優質服務及產品,為股東創造價值及回報。MBS及MBC則是以管理自己為本,以如何了解自己內在障礙及潛質,提升個人的適應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取得健康平衡的生活,能了解及管理好自己,也有助服務他人。
2019年8月退休後,隨即於9月再踏入校園。相隔多年,再接受教育,需要重新適應,尤其 是期間經歷了社運及疫情,上課也要轉為網上進行。此外,搜集研究資料、呈交論文及考試形式已電子化,這些都要耐心去學習。除了一般輔導課程所提供的相關專業知識及技巧外,港大 MBC課程非常着重學員的靈性培育(Spiritual formation)。另外,將佛法與現代心理學結合,以科學實證為基礎的方法應用於輔導上也是另一特色。課程提供反思、實習、討論、個人及小組分享說明的機會。MBC的學生來自不同的行業,他們之中也有非佛教徒,但大家都保持開放的態度,透過互相交流及研討,有助拓闊視野,加深對學習的認識。
除了繼續進修及參與一些義務工作外,退休後的時間多用於照顧親人及自己的需要。家中有些年老長者,身體問題漸多及自理能力減退,都需要關懷及陪伴,彼此珍惜相聚的時光。受疫情拖累,平時甚少外出,反而有更多時間細味生活。反覆不定的疫情,容易令人產生恐懼、不安及焦慮等負面情緒。雖然如此,也盡量維持個人的日常活動,如閱讀、打坐、伸展運動、步行、武術、養生功及樂器練習。這也是在逆境中開闢自己的「心靈綠洲」,以紓緩沉重壓力的方法。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44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