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所建 林師所倡
1945年香港重光,社會百廢待興,慈航淨院智林法師有感鄉郊失學兒童問題嚴重,附近學校缺如,於1953年發起倡辦慈航義學。此舉得林竹影居士支持,並捐出位於車公廟路5號的土地。如校歌所唱:「獅子山高,城門水長。吾校矗立,沙田之光。胡公所建,林師所倡。育才為法,普渡慈航……」義學由胡文虎慷慨捐建,包括全部建築費及校內一切設備。1954年3月義學動土,8月落成,9月正式開課。義校初期雖只有兩間課室,但佛殿、禮堂、校長室、會客室等,也算是一應俱備。
義學歷經三任校長。首任校長伍佩榮(1904-1979)是著名的嶺南派畫家,生於書香門弟。伍女士年紀稍長時,師從高劍父習畫,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晚年定居淨院,皈依瑞融法師,專心教育及禪坐之餘,仍不忘作畫。後來伍女士積勞成疾,瑞融法師勸她休息,不過她愛畫若癡,不肯放下畫筆。第二任校長陳淨明,則是智海法師的妹妹。1974年,陳淨明意外離世,校董慈祥法師、智海法師和賈訥夫(企業家胡文虎私人秘書)一致推薦淨院現任當家瑞洪法師接任校長一職。
1970年,駐錫台灣鳳山的煮雲法師曾以中國佛教會訪問團秘書長身份參觀慈航淨院,法師後來在《東南亞佛教見聞記》一書中記述,據說有四十多位比丘尼在慈航義學讀書。原因是當時一些有志於教育的青年尼師,需要取得政府認可的教師資格。她們為此一面教書,一面求學。像瑞洪法師早年入讀葛量洪師範專科學院,主修美勞,資歷獲認可,可當甲級教師,對比其他的乙級老師,待遇也有差別。及至2018年,由於校舍日久失修,慈濟香港決定將之修繕,改建成「慈濟環保願行館」,透過展覽、活動,傳遞環境保護的重要訊息。工程歷時三年,願行館亦於2021年底正式對外開放。
義學校舍只有兩層高,早已不敷應用。1982年,淨院成功申請政府資助,遂在沙田圓洲角源昌里興建新校舍,義學翌年底遷進新址,改校名為「慈航學校」,並獲胡文虎夫人胡陳金枝女士捐贈禮堂及全部設備。舊校址則改辦慈航幼稚園,直到2000年停辦為止。2002年,淨院的瑞融法師決定將原先的義學物業贈與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用作其大圍聯絡處及環保教育站,發揮社會慈善用途。
慈航學校雖然已上軌道,智林法師的辦學弘法願心並未休止,一直希望興辦中學,以佛法陶冶青少年,為社會造就有德之才之棟樑。只是當年土地有限,只能興辦小學。不過法師世緣已盡,在1970年住生。徒弟瑞通法師承其師遺志,與淨院繼任當家智海法師;智通、瑞洪等諸法師會同香港佛教聯合會向政府申請創辦中學,以紀念智林法師功德,亦為她完成未了之宏願。1977年9月,佛教慈航中學先行開課,位於西環山道70號。初期部分校舍借予山道官立小學,直至1980年9月該校結束為止。1981年6月12日,佛教慈航中學正式舉行開幕典禮,其後又於1989年搬遷至大埔翠怡街4號,擴展為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直至2009年與佛教大光中學在原址合併為佛教大光慈航中學。
金線塔軸 鎮院之寶
為紀念開山祖師宏願法師,淨院在1976年增建宏願紀念堂,並在門外勒石「謹建此堂用以紀念 宏願師尊祖法乳之恩 丙辰年慈航淨院立石」以茲紀念。紀念堂內正中央供奉了慈航淨院歷代祖師以及與淨院相關的各大德蓮座,此外尚有對聯「一脈接棲霞,是大德尼身,道範常存堪啟後;千秋開淨院,有賢子孫在,典型永立可承先。」乃源慧法師於紀念堂落成翌年敬書,道出淨院與棲霞寺的因綠匪淺。紀念堂左方牆壁嵌有宏願法師及智林法師的遺像瓷相,下方則設一供桌,供奉智林法師刺血抄寫的經本;右方則掛着宏願法師的畫像及智海、瑞融法師的德相。
除大殿外淨院還有一個小佛堂,內有藏經及另一尊由緬甸運來的玉佛。這尊玉佛外形較大,不過它的整體造工及打磨技術,跟大殿那尊相比,稍有不及。小佛堂內還收藏了一件鎮院之寶—「金剛經塔軸」,是清朝官員赫奕(擅畫,後來官至工部尚書)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為獻給皇上祝壽而監製之作。藝術家用金色絲線將《金剛經》全文曲折回轉地繡在深藍緞面上,配以邊框,構成七層寶塔形狀。塔底最下層為須菩提向世尊提問,經文首句「如是我聞」即從世尊右上方開始。此卷軸繡功獨特精細,極具歷史及藝術價值,據說原藏廣州如來庵,後來才移至淨院。
(待續)
轉載自/原載於《香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