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有盡時?(三)

上兩期花了好些篇幅,介紹了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先生的名作《火之鳥》之〈異形篇〉,一則手塚先生的這個作品別具心意,值得推薦;二則是因為最近本地劇團「大力水手劇場」(Pop Theatre)把手塚先生的這部名作改編,搬上舞台,推出《八百比丘尼》演出,而要真正了解導演陳永泉在改編與導演上所花的心思與功夫,就必須對原作有一定理解。雖然導演強調「原著結構緊密,添加反成累贅,故此沒有大幅改變」(見《溫暖人間》第297期(2011年1月6日),頁11),但若果仔細將演出與原著作出比對,還是看得出導演對原著所作出的重要改動,而這些改動又如何強化故事本身的推展,以及舞台演出與漫畫原作所着力傳達的「正念」。

在演出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改動,是對左近介母親角色的加重。在原著中,母親只是個非常次要的角色,手塚先生只是一筆帶過,一則安排母親保護在丈夫八儀家政嚴苛管教下的女兒,二則安排八儀家政在某場戰役中把母親送去當人質,目的都是對比出八儀家政的殘酷,並為左近介的仇父塑造心理上的根源。然而,在陳永泉的改編下,母親卻起了啟導女兒慈悲心的重要功能。在一場母女戲的場面中,我們一方面看到年少的左近介對父親的仇恨,那種強烈要置對方於死地的無明恨意;另一方面則看見左近介母親如何在如此「人間地獄」中,仍然對女兒諄諄善誘,教導女兒縱使父親或其他人對自己千般不是,也不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仇恨只會滋長更多的仇恨,業力不息,輪迴永劫。人惟有學習以慈悲心對待世間萬法,始能得到真正的平靜與和平。可以理解,以母親的形象或母性象徵慈悲心,實屬「自然」,也符合約定俗成對於慈悲的性別聯想。但更重要的是,陳永泉的改編為後來左近介真的發心救度眾生,塑造了一個合理的根源,也填補了原著在這點交待上的不足,強化故事本身的渲染力與思想的深度。

此外,《八百比丘尼》也巧妙地運用了舞台與服裝設計,簡約有力地呈現戲劇情境、角色性格以及人物關係。就舞台設計而言,一如以往,舞台設計師曾文通今次採取簡約的美學風格,只是在舞台上搭建一個略為向前斜傾的圓形台階,便為演出中戲劇情境的呈現、角色性格與人物關係的交待,提供了有力的媒介。例如,在原著中,當左近介刺殺八百比丘尼後,要跟可平離開蓬萊寺,卻無論採取水陸兩路,均無法逃出。其中當二人取山路回去,更是神秘地不斷返回到原點。要在舞台呈現如此奇詭的情節,大概得花上創作人不少的腦汁與心思。可貴的是,在曾文通簡約的舞台設計下,要呈現以上的奇詭情節,可謂不費吹灰之力。由於現在舞台上的台階略為向前斜傾,加上台階本身呈圓形,導演只需要安排左近介與可平圍着台階跑,即能呈現出二人不斷折回原點的情況。況且,圓形本來就是演出主題「輪迴」最佳的形象化體現。加上舞台設計師本身也是學佛之人,據我的理解,他在佈景中「施法」,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總之,《八百比丘尼》是近年難得一見的佛教舞台演出,能做簡約有力、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實在令人興奮。還望這演出在來日有機會重演,讓正念流佈人間,開導眾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