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讀誦《金剛經》能夠不執著?關鍵就在這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稱《金剛經》,後秦(384-417)鳩摩羅什(344-413)譯,全一卷(約五千多字),屬於藏經中的般若部類,另從北魏(386-534)到唐朝(618-907)有五種異譯。《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流行的經典,歷代有許多論疏注釋,讀誦和修習的人非常之多,據說六祖慧能(638-713)是聞《金剛經》而開悟的。 

從佛教的正觀而言,「執著」泛指「自我對人事物或思想、境界的固執不捨而產生之苦惱」。沒有執著即沒有苦惱,而苦惱的根源在於「我」和「境」的不正確認知和偏執。正因《金剛經》的內容,是佛開示「無我」,即「空」的真義,開發出世間的智慧(般若),以超越生死輪迴之苦惱,以及達至自度度人、究竟安樂的境地(證覺/ 涅槃)。因此廣欽老和尚開示:「多看《金剛經》,才比較不會執著。」就是說,多讀《金剛經》,當領悟到相應的道理,生起智慧,心對境時不起偏執,就會比較少煩惱。 

智慧生起,煩惱自然減少;但若只是看或讀誦經典是不夠的,必須依從佛陀的開示:多親近教導正確佛法的人(親近善士),多聽聞和理解經文義理(多聞熏習),時常如理反覆思惟其中要義(如理思惟),並且將經教義理,在日常中實踐在自己的思想、 語言、行為,以及應用於人事物和各種境界上(法隨法行);這亦即是建立和培養「正 見、正信、正解、正行」,繼而證入聖賢果位的過程。具體的運作,如《金剛經》所說,應從「持戒修福」做起:勉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自心清淨,不住著一切境界或功德;這就是佛教「福慧雙修,不執一法不捨一法」之「般若中道觀行」。當日子有功,智慧生起並趨向深廣,心便不執著任何境界(離一 切相 / 空相應),這樣苦惱自然減少,甚至斷滅。

延伸閱讀

金剛經釋二十七疑問(江妙吉祥居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5%ae%9a%e8%b3%a2%e6%b3%95%e5%b8%ab/" title="Posts by 定賢法師"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定賢法師</a>

天台精舍監院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