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說說〈證道歌〉(一)

禪宗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立宗。話雖不立文字,然達摩祖師以《楞伽經》印心,傳至五祖弘忍重視《金剛經》,六祖惠能亦是聞《金剛經》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六祖嗣後,禪宗一花開五葉,六祖門徒記能大師所言所行,《六祖壇經》遂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寶典。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認為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一讀《六祖壇經》,由此可見此經的地位;它亦是一本不由佛說而稱之為「經」的佛教文獻。《六祖壇經》盛名鼎鼎,但與六祖同時的永嘉玄覺大師,亦著有證道一歌,同樣是禪宗的瑰寶,但較為不為人所知。此文簡介〈證道歌〉的由來及其內容[1],旨在令初學佛者能對禪宗的文獻多一點認識。

〈證道歌〉是永嘉玄覺大師開悟後抒發見道境界的作品。玄覺大師本習天台,後歸禪宗;為引證所學,參拜六祖獲得印可,傳為禪宗公案「一宿覺」,後作〈證道歌〉。玄覺的事蹟在《宋高僧傳》及《五燈會元》都有記載,在此不贅了。〈證道歌〉以樂府歌行體形式發表,音韻流宕,以禪寓道,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作品。但要能確切地了解〈證道歌〉,必需要明白佛法所說的真俗二諦。所謂諦者,即真理的意思。在佛教中,不同的宗派對此的詮釋可能有點差異;例如禪宗,多以迷或悟來表達;如《六祖壇經》云:「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此真俗二諦的關係,大乘空宗龍樹菩薩的《中論•觀四諦品》可說是極佳的註釋: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世俗諦是世間法或稱為「有為法」,是我們日用飲食、行為等的法則;而第一義諦稱為「勝義諦」或「出世間法」,是悟道或體證實相的理則。最重要的是此二諦相依相傍,沒有世俗諦,就沒有勝義諦;佛法是需要以世間來彰顯的。而佛法所追求的離苦得樂或煩惱的熄滅(涅槃),是由體證勝義諦而得,而勝義諦又依於世俗諦才能表現出來。此亦是為甚麼《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沒有迷惘的眾生,何需以佛法度之呢?明白此二諦,我們就能了解為甚麼〈證道歌〉會劈頭就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姓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因為玄覺大師是以一個覺悟者的角度,來說明世間的種種謬誤,這亦是迷悟之間的分別;迷則不見,悟後能見,理無所變,能見與不能見而已。其實〈證道歌〉最容易令人誤解,但亦是最精彩之處正正就是此首段文字。以後的種種描述,都可說是此段的補充說明或輔之以經證或比喻再添加枝葉。

在此,就讓本短文為此首段作一個解讀作結,然後在後續的文章中再舉其他內容以補充說明。「君不見」是唐朝樂府歌行體的慣常用法,其他的例子如唐詩有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太行路」等等。而所謂絕學是指徹悟了的人。在原始佛教中,阿羅漢被稱為「無學聖人」,就是這處所稱的絕學了。阿羅漢是已斷除了所有煩惱的修行者,所謂離欲阿羅漢,在斷煩惱方面,沒有再進一步的修行可加了,《阿含經》中的四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可說明此事,無學或絕學正是此意思。閑道人者,並不是指清閒或無事可做的修道人,「閑」是因為得了大自在,不再為俗事所纏擾。「無為」可借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所不為」來說明,無為是順應自然,故在自然這個框架之下,應機接物得乎無所不為。一個證悟的聖者,已不需要刻意追求真理或斷除妄想,一切順乎冥合於道,所謂法爾如是,是名符其實的直筆。釋尊以十二因緣教導弟子如何去「無明」以超脫輪迴,無明本質是迷,但當能破無明,在「明」的狀態下即為悟,聖者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無明與實性根本都是被覆蓋了的同一佛性,禪宗每每以為「客塵所染」來形容心,亦即是佛性。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說的就是眾生皆有佛性。《六祖壇經》有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常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惠能的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此,我們就可了解神秀和六祖兩位在悟境上的差別了。這當然亦涉及修行方法上漸與頓的分別。中下根人迷要靠漸修才能見道,上根人若能頓悟此佛性上的無差別時能直接見道,見道後自然就會體會到「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了。天真佛者,即完完本本並無污染的佛性顯現。一如王陽明詩云:「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此平常心是道反映在悟境及行為上便是「閑」、「無為」、「不除妄想」與「不求真」。

五陰,新譯為五蘊,佛陀分析為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分別是物質性的身體(色)和精神性的感受、意識等(受、想、行、識)。大乘佛教的核心教義是「空」,此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簡單地說,「空」的意義是沒有永恆的本體,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存在。由五蘊組成的「我」,亦復如是,所以〈證道歌〉說:「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三毒貪、瞋、癡,是人因為對世間的執著、渴愛而產生,如果「我」本身都是空的,那麼這些貪瞋癡的有為法,只有在世俗執迷的人間才會以為是真實的。一如《金剛經》所云:「(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證道歌〉的表達則是三毒一如水泡虛出虛沒,其言雖殊,義則一也。

就這一段的〈證道歌〉,我們可以看到永嘉玄覺大師最想指出的就是俗世對佛知見的無知和錯認虛幻,但確切明白佛性的人,都要對此有實際證悟的體會才可以說為證道,否則都只是知解宗徒罷了,玄覺大師是希望以歌文說出他證道開悟後箇中體會及心聲,以此留給後世。好,此文先在這裏頓筆,往後我們會再看看〈證道歌〉還有哪些證道的體悟可作參考。

延伸閱讀

永嘉大師以簡明通俗的詩句,傳達禪宗頓悟的境界

參考

蕭麗華:〈以詩喻禪,以禪寓道——中國佛教文學的瑰寶《永嘉證道歌》

繼程法師:〈永嘉大師以簡明通俗的詩句,傳達禪宗頓悟的境界——繼程法師開示如何學做醒覺的閒道人

倓虛法師:《永嘉大師証道歌畧解》

宣化上人講述:《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

鄭志明:〈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義理初探〉

陳盛港:〈永嘉證道歌原作者溯源併歌文比較〉

聖嚴法師:〈修行雖然虛幻,卻是開悟的必須——聖嚴法師講《永嘉證道歌》的真諦

蔣九愚注譯:〈新譯永嘉大師證道歌〉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彦琪註:〈證道歌註〉


[1]證道歌〉全文。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