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中品下生文的啓示 (上)

上文談及《觀經》中品下生文很特別。經文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經文很短,九品中最短。讀起來,平平無奇,但勝就勝在平凡、平常、平淡。簡易正是淨土法門的特色之一。

世俗凡夫自行孝養亦可蒙佛接引

此品機眾是一個普通人,世俗凡夫。他一生所作所為,用八個字來形容: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釋尊稱他是一個好人── 善男子、善女人。他從沒有學佛,不是釋迦弟子,沒有修三福或受任何法,當然沒有功德迴願求生淨土,但他最終竟蒙彌陀接引,往生淨土!箇中因由,值得探究。

善導大師釋此文時,云:正明此品之人,不曾見聞佛法,亦不解悕求,但自行孝養也。應知。自行孝養,是倫常孝道,做人的本份。他不明解或不悕求甚麼是出離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乃至成佛!由此確知,此品之人得以往生與釋迦的定散善法,沒有直接的關係。

因此,經文有一個啓示:有緣往生淨土的人,不一定要受釋尊的教化,如修三福,才可得生。若然有佛弟子連三福之中最基本的「孝養父母」條不能受持,也不礙願生者得生的,就像一個自行孝養的世俗凡夫,亦可蒙彌陀接引,往生淨土!可知念佛往生的人,阿彌陀佛不間其罪福多少。

話得說回來,「淨業三福」的「孝養父母」條,雖不是往生的決定因素、必要條件,或往生正因,但淨土行者作為念佛人,應盡本份「孝養父母」,而且應比世俗凡夫自行孝養做得更好!

但話雖如此,其實「淨業三福」的「孝養父母」條做起來,並不容易受持,且看善導大師在釋此句時,引《父母恩重難報經》,指出:「又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又以身作則,教導眾弟子等孝養父母,絕非人天世福的自行孝養可以相比。

又看《無量壽經》文言:如來「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諸佛把一切眾生視若自己的父母來敬愛,是純孝之子。我等凡夫對「淨業三福」的「孝養父母」條,莫說受持,恐怕連想到未想過會這樣的。

凡夫聞名,信心歡喜,即蒙彌陀來迎接引

那麼,一個世俗凡夫憑甚麼,可以受佛眷願,蒙佛來迎,接引往生呢?經文續言:此人臨終遇到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對呀,就是這樣,開開心心地往生去了!

經續言:「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聞,聞具信義,聞而生信,心生歡喜而得生。他不久就命終了,來不及皈依三寶、受戒持素等,也沒有法師或佛友前來助念,就此簡簡單單地往生去了!

顯然,此人在臨終時,藉遇一大因緣,身邊出現了一位關鍵人物 ──善知識!誰是善知識呢?經言:只要能廣「說」阿彌陀佛及國土樂事,亦能「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的人是也!「說」者,依淨土三經說就可以!又臨命終者聞善知識,為其廣說後,反應積極,雙方都樂見其成,願生淨土。

淨土三經是佛陀廣說阿彌陀佛及國土樂事,為甚麼經文強調由「善知識」,而不是釋尊本人廣說呢?這說明任何「自信教人信」的念佛人都像釋樣,咨嗟稱讚阿彌陀佛名號,淡化釋尊在此品之人往生淨土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同時凸顯了彌陀的救度法門的獨專性!

此經文又有一個啓示:有緣往生淨土者遇上一位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的人,他聞後即生起信心,歡喜踴躍,身心安樂,即蒙阿彌陀佛來迎,接引往生淨土!此啓示符合佛說《無量壽經》卷下的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當然,雖說臨終,但有有緣往生淨土者不待臨終,平生已遇上一位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的人,即時信心歡喜,從此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一念,自然也得往生。經文雖舉臨終之機,實攝平生之機。可知念佛往生者,阿彌陀佛不間其時節久近。

又若有緣往生淨土者,不管臨終或平生,雖遇上此法門,卻懷疑彌陀以名號救度眾生的本願,如佛力敵不住業力等,仍堅信自己要先消業,或以釋迦善法功德迴願,才可得生,那他們就不入此品之列矣!

結束此文前,溫馨提示:解讀佛經時,我們應如是聞(讀),就如是信,不宜加插自己的見解,包括自以為是不合理的地方。如《金剛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是覺者,所以我們不要懷疑佛的智慧;若要懷疑,就懷疑自己好了。

下篇我們繼續切磋法義:甚麼力量使中品下生者得生極樂呢?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