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菩薩道歷程:持續積集福慧資糧的重要關鍵──實踐聞思修

信解佛教、勤修佛法,乃至成就佛果,從發菩提心至到覺行圓滿,一般說法為三祇百劫。佛教中的「三祇百劫」是甚麼的概念?簡單而言,是一段非常長久的、非凡夫所能準確計算的時間。換言之,菩薩的修行乃須具備世俗人眼中「千錘百鍊的意志」、「大無畏的勇猛」及「永不退轉的精進」要素。佛、菩薩乃是大乘佛教徒所推崇的楷模,然而此極長的修行歷程會否讓菩薩退失菩提心?無始以來煩惱會否讓菩薩有感正法難修而退屈?

菩薩的修行歷程雖漫長艱辛,幸而各佛經論中均指出菩薩修行的不同階段,讓菩薩定下不同的階位目標,以策勵其意志、勇猛及精進。由凡夫初發菩提心至加行位前,積集福德、智慧資糧以支持菩薩以後修行乃是以上三大要素:大意志、大勇猛及大精進的重心。如何能夠不失菩提心,努力實踐資糧積累的關鍵?筆者認為在於修學佛法的「三大次第」——聞、思、修三慧。

上文所提及的菩薩修行歷程乃三祇百劫,菩薩資糧位的階段大約所需時限為三祇,即三個「阿僧祇劫」。根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菩薩經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羅蜜多而得圓滿」,指出菩薩需要歷經「不可量」的時間修「四波羅蜜多」,才能圓滿究竟。根據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阿僧祇」,asaṅkhyeya-kappa,意譯「不可算計」,故有稱「無量數之意」。於此「無量數」的修行裏,菩薩不但經歷極長的持續修行時間,也需要面對自身無始以來的煩惱、所知障等,故此佛出世除了指出正法真理,亦為發心解脫之眾生立下不同的修行目標,菩薩道修行亦不例外。

積累資糧的階段,乃是菩薩道修行的最初階段。按《成唯識論》:「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成唯論論述記》:「菩提因之初位,資益己身之糧,方至彼果,故名『資糧』」。此位之菩薩需要積集布施、持戒等一切諸善行,以為福智之資糧。按羅時憲先生的《唯識方隅》:「言資糧者,意謂資益身心之糧食……言福智者:六度、四攝、四無量等中之以慧為性者名智,餘皆名福。」這些修行大致為菩薩的「自度度他」的慈悲精神,並以「般若智慧」為航作各種修行的方向。在此茫茫的苦海中,除了菩薩自身的煩惱須「自度」外,還須兼備「大悲」的「度他」修行。此任重道遠的「自度度他」修行中,筆者認為此關鍵乃與「聞思修」等修學次第有所關聯。

「聞思修」為「三慧」,據《佛光大辭典》「若以大乘菩薩之階位而言,十住位得聞慧,十行位得思慧,十迴向位得修慧」的三種智慧,然則「資糧位」的菩薩仍需以此三慧作為簡擇事理的精神作用,以持續鼓勵菩提心精進勇猛。退失菩提心的原因有三,名為「三退屈」,《成唯識論》指出,菩提廣大屈、萬行難修屈、轉依難證屈。筆者認為「三慧」的本質乃能助菩薩通過此三大難關。「聞慧」能夠給予菩薩「正法」,聞佛陀之說法及真理而產生利己及人的智慧;「思慧」者能夠讓菩薩對於「正法」產生堅信,聞正法後,透過自我思維而肯定正法及修行之智慧;最後,「修慧」就是把「聞慧」及「思慧」所得實踐,以般若為智,行六度、四攝等自度度他的善業。

菩薩若能持續按聞、思、修的修學,不斷地實踐,便能夠抑壓「退屈心」。「聞慧」及「思慧」能夠讓菩薩堅信「正法」及孜孜不倦地勤修佛法,有助調服自身煩惱、所知障。除此,「聞、思」智慧亦能助以契合各有情眾生之需要,行不同善巧之法度他,把「三退屈」轉念成三種正面的力量,抑壓「菩提廣大屈、萬行難修屈」之難;再把正面的力量付諸行動,真修實證,讓「轉依難證之屈」,作為修行實踐的依據、憑證,透過證得不同的階段、果位,菩薩能夠反覆實踐「三慧」,策勵自身成佛及普度眾生。雖說三慧仍是達加位行之菩薩所注重的修行,但由眾生初發菩提心時,已不斷在修習三慧、實行三慧。故此,三慧乃與三練磨(第一練磨心─勝解行地;第二練磨心─已得淨心意樂)中之其二,有相契、相通之理,皆能作策勵菩薩克服三退屈的難關,修至圓滿。

於世親菩薩的《攝大乘論》釋:「此中對治三種退屈心故;唯修三種練磨心。」三種「練磨心」固然是對治之法,「三慧」更是與之相契能夠助成「菩薩道」修行之法。雖說「三慧」──「聞、思、修」乃修習佛學之次第,但其關係相互,非前後之分,乃修行之循環持續。若凡夫亦以「三慧」作為人生的指導,必能善於抉擇,減少受煩惱之束縛。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