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茹素,是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修行媒介──素食社企創辦人凌浩雲談茹素與修行

凌浩雲(Howard),「一念素食」、「樂農」和「哈佛提素」等素食社企的創辦人。
凌浩雲(Howard),「一念素食」、「樂農」和「哈佛提素」等素食社企的創辦人。

素食可說是凌浩雲(Howard)進入修行之門的重要因緣:在加州佛光山西來寺茹素、當義工,以至皈依佛教、戒葷茹素、發心修行,種種因緣,皆由吃素步步開展,水到渠成。他的故事,也印證了他的說話:茹素,是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修行媒介。

九十年代初,Howard在美國加州就讀社區學院,主修食品科學。其時他已跟佛法結緣,閒時愛到圖書館,閱讀蔡志忠的《漫畫六祖壇經》等書,初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語的妙趣。每逢周末,他便前往佛光山西來寺茹素。西來寺內有一間素食自助餐餐廳,可供約三百人用餐。偌大一間餐廳,受薪的員工卻不多於五人,大部分都是義工,他不禁稱奇:「到底這裏有甚麼魅力,讓那麼多人願意不受薪工作?」一天,數位比丘尼邀請他來當義工,還說要請他吃飯。他一口答應,周末早上四至五點鐘起床,六時正跟著四十多位公公婆婆一起切菜,體驗義工生活。這樣的生活,他持續了一年。

那時候,西來寺有許多義工都是台灣人,他們無私地分享泡菜、潮州酥皮月餅等各式小菜的食譜,令台灣各地的特色家鄉小菜製法,得以在西來寺發揚光大。當義工一年的見聞和體驗,讓Howard領會到工作不只為賺錢那麼簡單:「工作的意義,並不是金錢能夠買得到的。」對日後的他來說,經營素食餐廳的意義,非金錢所能代替,甚至比金錢重要。

當西來寺義工一年後,他因成績優異,轉讀美國伊利諾大學。「初入學時我只顧玩樂,成績很差,多得西來寺這個『金剛箍』,讓我少了遊玩。要不是它,恐怕我沒機會升讀好學校。」也因為這個機緣,他決定皈依佛教。

茹素及學佛多年,Howard發現,食物就是生活中最平易近人的修行媒介。茹素如何有助佛弟子修行?

「一念素食」店內,張貼著豐子愷《護生畫集》的序文節錄:「護生者,護心也。⋯⋯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
「一念素食」店內,張貼著豐子愷《護生畫集》的序文節錄:「護生者,護心也。⋯⋯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

茹素與長養慈悲心

「一念素食」店內,張貼著豐子愷《護生畫集》的序文節錄:「護生者,護心也。⋯⋯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

慈悲是佛法的精髓,而從事利他的善行,是長養慈悲心之道。茹素就是一種慈悲行,《大乘入楞伽經》有言:「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憫、不應噉食⋯⋯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視眾生如己身,不忍吃眾生肉,是慈悲心的展現。初學佛者即使對佛經了解不深,也可藉茹素長養慈悲心。

而我們在Howard的素食社企餐廳茹素,則更添一份助人的意義,因為Howard聘用自閉及聽障人士於樓面服務,讓他們一展所長。從前,他安排一般員工與聽障員工穿著不同顏色的工作服,以供客人識別;現在,所有員工都穿著同一顏色的衣服,不少客人,包括筆者在內,都難以識別哪些員工是聽障或自閉人士,傷健之共融,可見一班。我們前來茹素,支持社企的營運,便建立了自利利他的互助關係。Howard說:「我們想讓客人知道,吃素除了健康之外,也能夠幫助社會。」這種自利利他的關係,恰好印證了豐子愷的文字:「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

Howard(右)及一念素食員工Thomas(左)。Howard常跟員工分享企業的經營之道,形容其素食餐廳是一本「open book」。即使員工學藝有成後自立門戶,他也不介意。例如灣仔「麗姐廚房」的老闆麗姐,就曾經是Howard的員工,Howard更讚賞麗姐廚房做得比自己更出色。
Howard(右)及一念素食員工Thomas(左)。Howard常跟員工分享企業的經營之道,形容其素食餐廳是一本「open book」。即使員工學藝有成後自立門戶,他也不介意。例如灣仔「麗姐廚房」的老闆麗姐,就曾經是Howard的員工,Howard更讚賞麗姐廚房做得比自己更出色。

茹素與減少分別心  

茹素不但是長養慈悲心的媒介,也是減少分別心的媒介。Howard指,茹素是共修的一種,讓我們學習平等看待素食者與肉食者。「不論在家裏還是在餐廳,我們都是在跟一群人吃飯,當中或有人茹素,或有人吃肉。我們不應該認為素食者比肉食者『高級』,這樣會令雙方越走越遠。只要雙方願意聆聽及了解,我們就可以找到共修的機會。分別心是共修的障礙。」

Howard補充,推廣素食之道亦貴乎包容,將分別心放下,健康之門會為雙方打開。

茹素與培養清淨心

茹素亦與更深入的修行──減少貪、瞋、痴有關。「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這句偈語,Howard曾於妙法寺和西來寺的齋堂看過,至今不忘。他常提醒自己,吃飯要時刻保持正念。「我們常常說吃素健康(如減少膽固醇、預防疾病等),但這與『五觀若明』無關。其實茹素不只靠嘴巴,還需要『五觀若明』,才能真正發揮功效;如果內心不平靜,茹素的功效則有限。」茹素需要內在的修持配合,才真正稱得上是(身心)健康。

偈語大意是說,飲食時作「五觀想」,保持正念,食物則易於消受;但如果三心(貪、瞋、痴)未斷,食物則難以消化。飲食的「五種觀想」是: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心懷感恩,明白食物得來不易);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誠心檢討自己的德行);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不貪求美食,也不對劣食起瞋念);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了解吃飯是為了攝取營養,而非滿足口腹之慾);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知道受食是為了成就修行)。

茹素有助長養慈悲心,也是我們減少分別心、培養清淨心的修行媒介。Howard對茹素與修行的心得,並非空談,而是紮根於他的生活體驗。


延伸閱讀:
僧徹法師《佛門飯食好修行》


本文章已收錄在《明覺文庫4:初機學佛》一書中,如有興趣閱讀其他相關文章,可網上訂購:https://alldoors.org/2LBuCDD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