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自心的信願是靠不住的,往生大事要靠上彌陀名號

圖:網上圖片

娑婆凡夫所發的心是靠不住,觀心無常故

我們今生在不同的因緣下接觸佛教,又為了不同的目的學佛,但佛陀及諸佛皆因一個目的而出現於世,為人說法,破惡生善,拔苦予樂,所謂「諸佛大悲心無二,方便化門等無殊」,欲令沉淪苦趣的眾生,永離生死,捨娑婆濁世穢土,歸極樂佛剎淨土,常住涅槃。

佛陀教化娑婆眾生,皆「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唯願罪苦眾生誡惡向善,生起善心,止惡行善,種下善根,信佛念佛,「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如曇鸞大師在 《往生論註》卷上所言。

然而,佛陀深知娑婆濁世的愚惡凡夫不易堪受善法,若論定善觀行,佛陀對韋提希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弱,不能遠觀」 ;若論散善三福,「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就算為他們説彌陀救度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他們亦没法繫心專念!

佛陀勸化娑婆濁世的愚惡凡夫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或發出離心,永離娑婆三界生死,或發至誠心、深信心、迴願心等三心,或發願生心,求生淨土,總之,信心、願心、行心(受持善法的心),我等凡夫恐怕都發不起來,或没法堅固起來!何以故?觀心無常是也!

娑婆凡夫迴向雜毒之行所得之不實功德,求生淨土,此必不可也

凡夫的心善變幻,不真實,是靠不住的。本來往生淨土很容易,如《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可惜我等凡夫連「三心」的第一個「至誠心」都發不起來,又怎能往生呢!?

善導大師云:「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至誠心,即是真實心,是永恆不變的真心、是常存不亡的淳心、是無分別想的一心、是純樸老實的直心等,而我們的心呢?善導大師指出:我等凡夫所起的身口意業,所修的解行,皆非真實心中作!

那麼,凡夫之機的心相是怎麼一回事?善導大師云:「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大師所言,令人汗顏,難怪釋尊在《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福德因緣」不就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不真實業嗎?試問我們迴向此等雜毒之行所得之不實功德,又怎可以得生彌陀淨土呢?

夾雜「本願稱名」以外的方法求生淨土,即非「至心信樂」,往生不定

我們今天說真信、切願,篤行,明天就動摇、變卦、懈怠了!佛陀慈悲,既不怪責我等凡夫什麼心都發不起,反而為我們開脫,而言「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所以在《觀經》囑「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識,教下品下生之機得生淨土的「要訣」。

所謂「下品下生之機」,就是沒有佛法和世俗兩種善根的五逆十惡凡夫,是臨終得聞彌陀佛名之機,佛陀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蒙佛接引往生。

臨終之機的凡夫,泛指無常感重的人,佛弟子深信無常迅速,生死在呼吸之間,若然「至心」出離生死輪迴,自然不敢怠慢,稱念彌陀佛名,因為他們決定深信這是唯一使自己出離生死輪迴的方法,怎會於棄和忘失,只會聲聲不絕,念念相續,自然一心專念。

反過來說,若人不是一心專稱念彌陀佛名,還有其餘的想法求生淨土,或有其他的方法求生淨土,或以這些「本願行」以外的方法,夾雜,或間斷在「稱念彌陀佛名」,求生淨土,那就不是「至心」乘彌陀願力,仗名號功德,不受彌陀攝取,往生不定矣。

凡夫的自心靠不住,往生大事必須靠上「彌陀名號」

《觀經》的下品下生文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宣示阿彌陀佛的根本願 – 第十八願,告知一切有緣往生人「乃至十念」,即蒙佛保證,必定往生,但釋迦牟尼佛留待至在《觀經》的下品下生文,才告訴我們「十念」的意思。

「十念」,更是「具足十念」,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釋言:「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比佛弟子發願迴向更徹底。任何眾生只要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歸命,信、願、行具足!為什麼「阿彌陀佛」是念佛人的「行」呢?因為阿彌陀佛為專稱佛名的眾生發願、修行,並將其功德透過其名號,迴施給他們。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就是告訴我們:不用在這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再找什麼菩提心、厭離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三心,或願生心等種種心,何以故?《觀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善導大師合《阿彌陀經》和《觀經》二文釋彌陀名義,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我們所有心性上一切無明的障礙,就讓彌名號的光明智相來破吧!我們只管一向專稱佛名可也,所謂「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