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能夠直接切中弟子的過失的指導,是上師調伏弟子心相續而給予最殊勝的竅訣--佛法開示:「調伏自心的重要和方法」(四)(下)

堪布仁波切格桑尼瑪

(續上期)

過往佛陀在聖境印度的時候,有一位國王對佛陀十分有信心,迎請他和其數百位羅漢眷屬到皇宮中接受供養。能夠供養佛陀和其數百位羅漢弟子,需要十分龐大的開支,假若自己並不富裕的話,根本就無法可以做到的。

有很多乞丐預計佛陀和其弟子前來迎供之後會剩餘大量食物,於是便在皇宮附近等候,希望能夠取用佛陀和其弟子受供後剩下的食物。

當時有一位年老的婦人對佛陀有很大的信心,並且十分讚歎國王供養佛陀和他弟子的善行,心中絲毫沒有半點嫉妒、競爭的心,很單純的感到歡喜、讚歎。在受供之後,佛陀便迴向發願。在此之前,佛陀都慣常會先宣講能夠於該次供養累積最大的功德資糧功德主的名字。此前當這位國王作了供養後,佛陀都會首先宣講他的名字;但是這次,佛陀卻先說了這位老婦人的名字。

在佛陀祈願結束後,國王便問他,為何會宣講婦人的名字,而非最大功德主即自己的名字。佛陀便說,國王不錯是當天的大施主,並有很大的福德,但是和國王相比,那位婦人的福德卻更大。為甚麼?因為雖然國王貴為施主,但是當時他內心正好想著自己是當天的施主,並且生起我慢和驕傲,被這些污垢所玷污;但是那位婦人以清淨意樂來隨喜,當中並沒有任何我慢和驕傲的污垢,因此她以清淨心隨喜,較國王真實獻供的福德來得更大。

所以我們應該恒時以正念、正知、不放逸來觀察自己,如果經常沒有省思自己的身、言所作的善行是否清淨,沒有經常反省自己內心有沒有被煩惱帶著走,否則的話,即使外相是行善、供養,但是實際上也只是在造作惡業。

以上是一個小小的例子。

事實上,除了供養外,我們平時在許多上師善知識的座前聞法,接受他們傳授種種的竅訣,也會承侍、服務上師,定當要以清淨心進行,並由衷深信因果,不應夾雜有我執、我慢、驕傲。

因為我們的心早已養成惡習,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總是希望別人能夠讚美自己;當別人批評我們、對我們說些不悅耳的話來時,便會即時發怒動氣。因此如果我們僅僅跟隨感覺、習氣走,便會被煩惱控制著,便會成為煩惱的奴僕。

總言之,一旦我們被煩惱帶著走,即使身、語在做禮拜、供養或服務上師,但由於被煩惱控制的緣故,最終的結果只會是惡業,而非善業。

在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大師所著的《遙呼上師祈請文》中有提及,我們即使外在的形相上在做頂禮、供養,但是當內心被貪、瞋、痴帶著走的話,那僅只是看起來為修行人,但實質上並不是真正在修習佛法。

那麼到底我們有沒有被煩惱帶著走呢?那其實難以從身、語的行動之中看出來的,我們自心如何唯有自己是最清楚,因此自己要做自己的證人,要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尤其是我們不懂得如法思維的話,一向以來我們已經是驕傲了,一旦有別人讚美自己,那時候,我們驕傲的心便會倍加增長,並想到別人對自己的讚美是理所當然,覺得自己就是如此這般美好、不凡、與眾不同。

很多時候,當我們被別人批評,這個人、那個人都批評自己的時候,我們的傲慢才能夠被減低,因為別人說自己的不是的時候,便會覺得失望、灰心,接著才會覺得這個輪迴是沒有意義的,才會想到修學佛法。本來我們進入佛門修學佛法是為了減低自身的煩惱,但是我們很歡喜被別人讚歎。那時候,我們的我慢心便會膨脹,於是便會覺得很高興。要當別人批評自己的時候,才會感到灰心,想到輪迴是沒有意義的,生起些許的出離心。但是我們往往對別人的批評感到不悅,有人作出批評的時候,我們便會發起脾氣來。

為了要如法的修學佛法,明白法義,我們便應該要依止上師善知識。上師的責任就是,要為弟子說法來調伏或轉化其心相續。傳統上有一種說法指出,最殊勝的上師就是能夠直接切中弟子的過失。這個傳統的講法也指出,最殊勝的竅訣就是能夠切中弟子的過失、要害,也即意味著上師所說的法,能夠讓弟子知道自己有怎麼樣的過失,也讓弟子知道自己早已有此等過失,但是現在借著上師所說的法,弟子才能夠發現和明白這些過失。

《遙呼上師祈請文》同樣也提過,我們依止上師的信心或會越來越低,認為假若上師能夠符合自己的期望的話,才是位好的上師;假若上師未能夠切合自己的欲望的話,那便是位差勁的上師,接著便說這位上師不好,誹謗這位上師,並對這位上師的行為生起疑惑,甚至邪見,於是信心便會一直減少。

弟子心續之中的煩惱是有粗、細種種不同的分類。如果講到弟子一些十分粗重、粗顯的煩惱,上師是會說一些好話、和顏悅色的說一些動聽的話來,這或能協助弟子修正、改正這些煩惱;但是對於一些深厚習氣和微小的煩惱,上師便要利用種種的方便,有時或會示現責駡,有些時候會直斥其非來引戒弟子,讓他們了知自己的過失,再予以修正。否則的話,僅以寂靜、平和的方式,是十分難以令弟子知道自己有哪些煩惱、過失,也難以令弟子懂得斷除這些煩惱、過失。

但是時至今日,上師還是都要和顏悅色講些好說話來,大家才會覺得這位上師十分好、對自己有很大的恩德、才真正是位非常殊勝的上師,我們要這樣才能夠生起歡喜心和信心。如果上師責駡或批評弟子,雖然是為了調伏或修正弟子的煩惱而做,但是弟子往往會因此而覺得上師不好,對上師失去信心,甚至生起邪見而去誹謗上師,現時有很多這種情況。

例如有些家庭當子女做得好的時候,父母便會讚賞、送禮物給他;當子女做錯的時候,父母便會責備他,教導有方,令到孩子都十分聽從父母的說話,要他走路便走路,站立便站起來,需要安坐時便能夠坐好。當這小孩長大後,無論投身社會何處都會深諳尊重他人,做好自己本份,懂得恭敬長輩,幫助、保護低下的人,能夠與自己平等的人結交成為朋友。能夠成為如此成功的人乃是因為從他小時候開始,父母便以寂靜和威猛種種不同的方法來教育他。如此這樣的一個小孩在長大後,便能夠有辦事能力、懂得孝順父母、幫助兄弟姐妹,這樣的一個人便能夠在社會當中做到大事,成為大人物。

同樣地,上師以寂靜和威猛的眾多方便來教授弟子,而弟子亦能夠對上師一直保持無斷的信心與虔敬心,那麼不必需時多久,這位弟子的心很快便能夠修正過來。多年以來,這位弟子都未能夠知道和明白自己的過失,但在上師的教導下,便能夠明白到自己過失,並且改正過來,往後這位弟子便能夠有能力利益其他眾生和佛教。

但是另有一些小孩的父母則一直都很溺愛他,無論小孩希望吃甚麼、穿甚麼、要甚麼,父母全都一一供應俱全,將所有好的事物都一一予以提供,又不捨得責駡他,那麼這小孩子從小便是這樣。很多時候,他也未能夠好好上學,即使在學校讀至畢業,出來做事,很多時候於一間公司做一、兩天便說工作不好,便不再去做了,結果最終整天待家,畢生都要父母繼續養活自己,於是這類小孩他自己做事既不成功,並且令到父母也十分辛苦。

同樣地,有一些上師只會對弟子講些好說話,看弟子的臉色或顧及弟子的情面,總之不論弟子希望要甚麼,上師都會給予,那麼弟子的心續便無法得到調伏,他們只會一直有我慢、驕傲,結果師徒都無法利益對方。

簡言之,自己追隨上師、跟隨上師學習,這樣的話,不論上師給予任何寂靜或威猛的指導,我們都應該要信解,這些都是上師要調伏自己心相續而給予的竅訣,要將上師的教言看成最殊勝,這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光以自己的看法、欲望來依止上師是一個錯誤。

總結來說,我們追隨上師修學或供養,行持任何與修學佛法有關的善行的時候,我們的發心、想法都不應該有錯,應當要深信因果,這樣子去做的話,我們的思想和言行也不會出錯,那麼我們辛勞付出都必然會有成果、有意義、有利益。

假若我們不明白此道理的話,即使非常辛勞付出,最終或會因自己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而感到失望、灰心,甚至會誹謗、會生起邪見,那麼我們的辛勞付出便會變得毫無意義、利益可言。即使做到些許的善業,最終也會浪費掉、虛耗了,甚至會變成做惡業,這樣子是非常可惜的。由於自己的時間不多,那麼辛苦工作將賺到的錢拿來作供養,但是最後只是落得無意義、無利益的田地,那是非常令人感到遺憾的一件事情來,因此最初我們該要注意發心和行持這兩方面 ,這是十分重要的。

最後,將今晚說法與聞法的善根迴向予遍虛空一切有情,願一切有情都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寶佛陀果位。

(完)

本次開示「調伏自心的重要和方法(四)」為堪布仁波切格桑尼瑪因應弟子的請求,於2020 年10月6日透過網絡直播講授。

延伸閱讀

布施福德如海水不可斗量,有智慧的人會以這樣的方式供養⋯⋯談《增支部經典》中「具備六支之供養」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