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鵝守枯池,終究一場空!談《法句譬喻經》之精進不放逸

(圖:Pixabay)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提到香港人口老化的嚴重性。根據調查顯示,現時每八人中,將有一人年齡是六十五或以上的長者。然在二十年後,更增加至為每四人有一人是長者。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某組織大膽的預測,到了2050年,超過六十五歲的長者,將佔香港總人口中的百分之四十。難怪各方最近都在討論,應否提高優惠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年齡限制。

也不時聽到身邊有些長者,時常提及他們現今對待老年生活的態度。他們普遍都會抱持一個觀念。現在不趁著手腳靈活能跑能動,應該到處去參學遊玩,不然等到身體功能差,那時就後悔莫及。每次聽到這種敘述,心中就會感慨,撇開非佛教徒那一類不談。身為佛教徒的長者,難到要等到跑不動了,走不了了,才肯安定下來親近三寶,培育善根嗎?會不會到了那個時候,禮佛時腰酸背痛,思惟法義時,腦筋不靈活,即使想要捧起經書,都力不從心呢?

佛在經中提及,應當把握人生中的四個最佳時機,好好修行,不止可以得福、得度,也可免去種種的苦惱。四種時機為:「一者、年少有力勢時,二者、富貴有財物時,三者、得遇三尊好福田時,四者、當計萬物憂離散時。」年輕且有力量時;富貴有財物時;遇到佛法僧三寶好福田時;應思量萬物皆是無常,憂慮離散時。佛為何在此部經中提及,人一生的四個最佳時機呢?原因是佛陀欲度化,傲慢的五百年少婆羅門。當時的這批少年人,自覺修習了至高無上的婆羅門術,而使得個性憍慢,狂妄自大,還來到佛陀的面前,欲挑戰佛陀。

當時佛陀與這五百狂妄人見面時,恰巧有對梵志夫婦就在附近乞討,佛以神通,知道了此對夫婦年輕時的經歷,所以引以為喻,告訴眾婆羅門以上的四個最佳修行時機。佛陀接著詢問婆羅門等,此梵志夫婦二人為何現今靠行乞為生。婆羅門回答佛陀,因為此二人散盡家用兼不善於打理家業,所以變得貧窮。佛陀接著為婆羅門解答,因為主要的是梵志夫婦二人不行四事,而導致現今貧窮。四件事為:「年盛力壯慎莫憍慢;年老精進不貪婬妷;有財珍寶常念布施;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年輕少壯時,應謹慎莫放逸也不可傲慢;年老時則應該精進,不可貪心縱欲、放蕩;累積到財富時,應當常想著要布施;親近師長學習請教正法。

以上這個典故,讓我們反省自己,是否應趁自己身心還能隨心所欲時,體力、精神等還未走下坡時,把握因緣,隨佛陀所說而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