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想出家──青少年僧侶的困境

不丹的年輕僧人(圖:路透社)
不丹的年輕僧人(圖:路透社)

學佛修行沒有年齡的界限,青少年也該有機會追求靈性體驗,但是,正如《羯腊摩經》所說,皈依佛門以至終身修行,是要個人自發和建基於自由意志的。按照佛陀的教導,修持佛法,囫圇吞棗並不可取,而必須經過個人的體認,可見成熟的心智實在不可或缺。因此,要在童年時期便自覺的踏上修行之路,至為困難。


出家其實是少數的事

然而,讓兒童進入寺院隱居修行、克己忘我、修行打坐,在許多佛教社群中卻相當常見。出家不是輕鬆的事情,僧侶生涯戒律嚴謹,而且是終身的志業。每天長時間打坐、專心致志修法誦經,以至把慾念昇華轉化,這些都是必須經過深刻的反思然後才適合追求的目標。

當然,有些年輕人的確渴望出家,甚至不顧父母反對,但那其實是少數,而且他們多獨具慧根;在東南亞和藏傳佛教地區,男孩子卻是成批的被送進寺院。把孩子送進寺院,通常是因為家境貧困,或者無錢供孩子讀書。這些男孩子對僧侶終身禁慾的感受,一般無人關心;而在他們出家受戒之時,也沒有人會考慮到他們的性格、氣質或喜好是否合適。佛陀視作關鍵的自由意志和批判能力,沒有受到重視,基於貧困或其他社會經濟問題而出家之所以危險,原因正在於此。

孩子非自願的進入了一個嚴苛的禁慾環境,對他們在人際關係、情感和性方面的影響毋庸諱言。晚近大量醜聞曝光,顯示年輕人缺乏輔導,而且寺院裏存在著一種諱莫如深的文化,令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寺院生活卻步。


問題叢生 急需正視

據報道,自2009年起,不丹寺院學校的性病個案顯著上升。2013年,不丹英語網站Kuensel Online報道,年齡低至十二歲的兒童,性病個案也有上升趨勢,政府已經實行向寺院派發避孕套的措施。這無異於承認,寺院基本的禁慾要求未有達到,而且危險、無知的性行為時有發生。

不丹寺院學校衛生與宗教統籌 Tashi Geley指出,「發生這種事情,想必是我們的孩子對這種事情無知所致,他們通常來自貧困家庭。」有的孩子來自婚姻破裂的家庭,有的是孤兒,還有的是由於身體殘障而被父母送來的。

不丹許多寺院對於種種疾病問題已經應接不暇,由長期打坐所造成的身心壓力問題,就很少照顧到了。環境擠迫、康樂設施不足、衛生惡劣,成了寺院的特徵。寺院被看成孤兒院和濟貧所,卻又不具備這兩者應有的條件。

Kuensel Online的報道又指出,在一些寺院裏,六至十五個孩子睡在同一個房間,而僧侶平均每月只有不足25日是屬於健康的,數字是全國職業組別中最低的。(而每月生病的日子是5.1天,在各組別中最高。) 儘管官員辯稱情況已有改善,但《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服務記者 Vishal Arora指出,不少十五至二十五歲的不丹僧尼需要看精神科醫生。

Adele Wilde-Blavatsky在2013年7月7日的《大象報》上撰文,指摘藏傳佛教界對年輕僧侶受到長老性侵犯避而不談。長老之間互相迴護,年輕僧侶有冤無路訴──他們無法向本該最可信賴的人求助。


關注僧侶健康的漫長路

泰國也有大量僧侶涉及性侵、酗酒、賭博,以及斂財的案例。行為不端的僧侶從來都有,只是現在更為常見,而且是暴露在公眾之前。泰國近期一部名為《Arbat》的電影,其中有若干具有爭議性的場面,例如一名僧人與女性接吻;該片遭文化部禁映,後來導演剪去這些鏡頭並更改片名,才獲准上映。全國佛教辦事處的發言人表示:「片中有些鏡頭會對佛教造成傷害,如果允許上映,人民的信仰將大受打擊。」不幸的是,信仰的失落已經無法遏止,人民一直以來對僧侶的尊崇正在幻滅。

然而,把孩子送進寺院的傳統深植在泰國和不丹的文化之中,一時恐怕沒有現成的答案,摸索解決辦法是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不過,顯而易見的是,與家人和社會隔絕的年輕僧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避孕套的保護。僧侶也是人,他們面對的問題和所受的傷害也須受關注。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