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利潤哲學

現實的荒誕劇總是天天上演。寫稿的今天,在報章上讀到一則新聞:「樂富匯富坊一名茶餐廳老闆馬漢龍早年代表商戶,就街市翻新後的租金問題與領匯交涉,獲領匯承諾不會大幅加租。今年商戶重返場內營業,領匯卻出爾反爾,大幅加租,且場內宣傳配套不足,一直熱心服務街坊的馬漢龍疑愧對街坊,本月中在寓所跳樓身亡,以死控訴領匯。」

而作為釀成悲劇的「元凶」,以「領匯發言人表示對於馬漢龍離世感到難過及惋惜,向家屬致以深切慰問」作出回應,展示一副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的姿態,是否就此便作出了交代﹐並讓新聞就此成為舊聞?(太陽報:http://the-sun.on.cc/cnt/news/20090728/00407_021.html)

「利己」、「利他」

也許,當強者與適者生存的「利己」主流經濟營運規律,在過去20年資本主義全盛時期層層遞進發揮至顛峰,部份大企業、大商賈惟利是圖的營商手法,幾乎被合理化;又或「利他」等同于不善經營,不能發揮最高盈利。那麼,在不受完善法例政策的約束底下,大企業埋沒良心的恃強凌弱——大幅加租,無理裁員,給予員工長工時、低工資等「商業行為」,總是來得為所欲為,屢見不鮮。

你或會想,商人在社會上的角色,不過如是吧!一本啟發甘地改變人生,使他從事不抵抗運動的書——約翰.羅斯金的《給未來者言》(Unto This Last by John Ruskin),就有一段文字討論商業與商人的本質。羅斯金認為,雖然商業的發展,使大家認為商人的本質就是要為自己打算的(selfish),並且為了追求利潤,無商不奸(cheat)也是可接受的,但他認為這是必須揚棄的想法。

大塊文化董事長、net and books發行人郝明義
大塊文化董事長、net and books發行人郝明義

這陣子,台灣的企業家紛紛出版著作,分享他們世俗修行的準則與指導。如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net and books發行人郝明義在《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中,就作出這樣反思:紅塵修行若要個人戒慎謹行出世脫俗,那麼,跟積極進取、勇敢開拓是否會有所牴觸?修身養性、不汲不求的佛教徒,跟商場如戰場的身份,難道不衝突嗎?

這位自稱「黑戶佛教徒」的出版界奇才,認為《金剛經》可讓人靜心、修心,這是連西方人也承認的。但是對一個企業人而言,他卻懷疑《聖經》更加實際,像新教徒的十一法則(賺十元捐一元),就影響西方企業的諸多行為:「比爾.蓋次、巴菲特諸人,實現自己、創造財富之後,又能全數捐為公益之用的胸懷,是我們四周泰半為身後遺產繼承而苦惱的企業家,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台灣統一企業集團總裁林蒼生
台灣統一企業集團總裁林蒼生

企業的心靈層次

對於郝明義的疑問,台灣統一企業集團總裁林蒼生或可能提供一點線索。他在新書《隨便想想》中,就分享了他 40 多年來的修行與營商心得:「21 世紀是人類身心靈重新整合的世紀,企業經營應該更深入到心靈層次。」此外,他又把飲料命名為「飲冰室茶集」、「左岸咖啡」,更在麵包廠播放莫扎特音樂。

電機系畢業的林蒼生,在「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眼中是個企業界奇人。林懷民替他寫書序,透露他的辦公室像個書齋,愛跟人談佛說禪、講易經、講水的品質如何影響生命能量,又說 2012 年起,世界將進入水瓶座時代,非邏輯思考當道,是感性的時代云云。 而事實上,林蒼生加入統一麵粉廠前,曾向父親借了可在當時買到 3 幢房子的 20 萬台幣去辦文學雜誌《草原》。雜誌辦得有聲有色,贏得文化界的喝采,但因銷路欠佳而最終停辦。然而,他對藝文、心性的追求並沒戛然而止。

像在《隨便想想》中,他便指出,人類由農業時代,走到工業時代、資訊科技年代,直至 21 世紀發展「生命科技」──是個由粗到細逐漸深入的發展趨勢。企業與人類科技的發展有相同的脈絡。20 世紀初福特汽車崛起的年代,基本的企業管理觀念已相當完備,但只在「身」的層面。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式管理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風行,提倡「企業文化」即「心」的精神層面。而即將進入水瓶世紀資訊生命科技的現在,企業管理應該更深入到細微的「靈」的層次。

所謂「企業心靈」是指企業存在的目的,也是決策者的價值與動機。他們的理念和胸懷(企業心靈),決定了公司的未來。如果企業只用左腦的邏輯思考,便只有資產負債表跟數字,與顧客的關係大致建立在金錢物質的交換上。企業文化與企業心靈則是企業的右腦,影響企業內部的和諧、士氣與員工做事的態度及效益,以及員工是否能發自內心與公司成為生命共同體。

林蒼生將理論付諸實踐,例如生產的麵包,除了原物料不可殘存農藥,生產過程亦不添加防腐劑及人工色素等,這是「身」的部分;生產線人員都保持快樂的心情與麵包對話,這便做到「心」的部份;而在生產麵包的過程中,全程播放莫扎特音樂,這已經進入產品「靈」的部份,科學檢驗證實,「在音樂中甦醒」的麵包其酒石酸多了11倍、蘋果酸多了5倍,可提升波動值並增進健康。

星雲大師與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
星雲大師與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

管好自己的心

企業人要培養「企業心靈」,可以說是不假外求,因首要條件要由個人做起。星雲大師在他與鳳凰衛視創辦人劉長樂合著的《當大亨遇上大師》(內地版為《包容的智慧》)中,再三強調管理的妙訣在於管理自己,把自己的一顆心管好。他在書中指出:「『管事容易,管人難;管人容易,管心難』,有時候,我們責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今天要求這樣,明天希望那樣,總是翻來覆去,心猿意馬。」

此外,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讓自己心裏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這樣才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待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對此,日理萬機的劉長樂亦大有同感:「每個企業面臨的環境條件千差萬別,企業性格也大相逕庭,而成功的企業都有相通之處,即大多可歸結到『人』上,『人』又可歸結到『心』上。」

星雲大師提倡的「柔性管理」、「自覺管理」和「感動管理」,其中心思想都是圍繞「尊重」、「愛護」和「善用」。有一次台灣發生經濟恐慌,星雲大師眼見很多人為年終獎金、加薪而遊行示威,便跟在山上打掃的退伍老兵開玩笑,叫他們也去爭取。其中一位老伯卻正色道,法師們每天見到他們都合掌、問好,令他覺得這份尊重比起加薪、富有更珍貴。

劉長樂在公司也實踐大師所言的良好管理學。他「提倡表揚與自我表揚」、「堅持一天至少要講 3 句表揚的話,也樂意大家表揚自己」。有節目主持人說,病倒了回家休息,接到的第一個電話就是他以長者和朋友身份的問候電話。

多贏局面

說回郝明義,其實他後來花上10年把《金剛經》反覆讀誦、思惟,終於明白「念起即覺,覺已不隨」就是用來「降伏其心」。這點,正與星雲大師的「自覺管理」不謀而合。郝明義於是選擇在企業經營體現自己的信仰價值,強調出版特色,企業規模「寧小不大」﹔參與公職,亦堅持「先公後私」,拿出相當大的時間,為出版同業工作,利己利人。

他同時又被《給未來者言》的一番說話而弄得淚水盈眶:「一如牧師為了教導人民,醫師為了治療病患,律師為了伸張正義,而又必須以身相殉的目的和決心,商人也是…… 身為商人,需要和上中下游這麼多環節的人相互交易、工作,他不能只為一己之著想,而必須透過產品的製造,貨品的交易,而『有益』於所有參與的人。」

發揮多贏局面,才是真正的利潤哲學。如果領匯高層明白這一點,大概可以避免今天的悲劇發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