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十相

在這世間,大家總會碰到很多難於解答的問題。最近有兩位朋友的親人都患了惡疾, 他們表示:那些親人不煙不酒,比我所認識的人更注重飲食健康,平時還會打球或行山。突然感到不舒服, 檢查後,發覺竟然染上了癌症;熱心公益的宗教人士大半生受著病魔和逆緣折磨,反之,為非作歹的黑道大佬終生享盡榮華富貴。若然世間真有因果,為何我們往往只見到果而看不到因呢?那是由於因太多?抑或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看到那些因?

「十如是」觀諸法實相

永遠記得一位老師的金句:「好的問題已提供了答案。」不過,要有好的問題,首先對有關的事和物要有充分的理解。世間的事物又可以如何理解呢?天台宗重視諸法實相,從最高層次去看,一相無差別,才是真實體悟的境界;他們又借用《法華經》中提及的「十如是」,從十個角度去認識或詮釋諸法在世間現象呈現的性質與相狀等[1]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法華經‧方便品》

「今經用十法攝一切法,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法華玄義》卷二上

所謂「如是」即如實。這是從十方面描述諸法實相,極富哲學意味。慧思和智顗均給「十如是」以很高的評價,智顗還以「十如是」的三轉讀來說明諸法實相。「如是相」可轉讀為「是相如」、「如是相」和「相如是」三句,分別與空、假、中三義相應,由此可顯出三諦圓融的境界,由三諦圓融而表示諸法實相的道理。 由「十」以表示萬象(假諦),由「如」以表示形而上的宇宙本體(空諦), 由「是」以示人生絕對的境界(中諦),是智者大師的三諦論。

唯佛能究盡諸法實相

「十如是」分別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簡單來說,「相」指「相狀」,是事物外在的形態,如每人的樣貌,因人而異 ; 「性」指「性質」,是事物內在的特性,如人有忠、奸、聰、愚、雅、俗等;「體」指「實體」,是事物所根據的本體,包含了它的「相」和「性」,如五蘊、十二處皆以色、心為其體;「力」指「功能」,是事物潛藏的可能性,如磚、泥可以作為砌牆的材料,人可成龍或成佛;「作」指「作用」,是事物實際發揮出來的效果,又可說是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善惡業。剩下五種則是有關事物之間的關係,藉以探索事物發生的因果問題──「因」指「主因」;「緣」指「助緣」;「果」指「結果」;「報」指「業報」;「本末究竟等」指「自『相』至『報』」,那才是「究竟」。

通過 「十如是」的分析, 我們彷彿有方法去了解世間事物。但是,《法華經》強調:「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我們往往如瞎子摸象,只掌握到部分事實,便自以為是。依《大智度論》所載佛影覆鴿故事中舍利弗的表述:

「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已前,不能復知。』[……他]從三昧起白佛言:『我見此鴿從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未免鴿身;過此已往,不復能知!我不知過去、未來齊限,不審此鴿何時當脫?』」

舍利弗雖用神通審視鴿子過去或未來的宿世因緣,但是他不能知其何時開始得鴿身, 也不知牠原來終可成佛, 因為舍利弗的能力都有限制,只看到鴿子八萬大劫內的情況而已。可見舍利弗縱有「非一切智,於佛智慧中譬如小兒」[2], 仍未能如佛一般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盡覽全相──只有佛才可完整地見到諸法實相。由此,帶出另一些論題:天台宗如何看眾生的差別?佛與眾生又是否遙不可及呢?


[1] 六道四聖的十如是相配如下:
「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以表苦為相,定惡聚為性,摧折色心為體,登刀入鑊為力,起十不善為作,有漏惡業為因,愛取等為緣,惡習果為果,三惡趣為報,本末皆癡為等。
三善(天、人、阿修羅) :(以)表樂為相,定善聚為性,升出色心為體,樂受為力,起五戒十善為作,白業為因,善愛取為緣,善習果為果,人天有為報,應就假名初後相在為等也。
二乘(聲聞、獨覺):(以)表涅槃為相,解脫為性,五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為體,無繫為力,(三十七)道品為作,無漏慧行為因,行行為緣,四果為果,既後有田中不生(不受後有)故無報(云云)。
菩薩、佛類者:「(以表)緣因為相,了因為性,正因為體,四弘為力,六度萬行為作,智慧莊嚴為因,福德莊嚴為緣,三菩提為果,大涅槃為報(云云)。」──《摩訶止觀》卷五

[2] 佛影覆鴿:《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第十六(卷第十一)
「復次,舍利弗非一切智,於佛智慧中譬如小兒。如說《阿婆檀那經》中: 佛在祇洹住,晡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隱,怖畏即除,不復作聲。….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為佛智慧故,寧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為難。』如是等,於諸法中不了故問。」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