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了也不該厭離自己的身體,但應厭離欲望和煩惱

當人病得嚴重時,往往不只色身虛弱,連心念也會變得軟弱,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失去信心,甚至厭棄自己,不想求活。

唐代著名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史載他有嚴重疾病。《新唐書》本傳:「疾甚,足攣,一手又廢。」最後久病厭世,投水而死。他有兩篇名作,道盡消極之情。一篇是《釋疾文》,另一篇是《五悲文》。詩人說「一翻一覆兮如掌,一生一死兮若輪」,對生死無常萬分慨嘆。

佛教並不贊成自殺,認為自殺也是殺生的行為。小乘佛教制定了很嚴厲的戒律以禁止自殺。根據佛經記載,佛陀時代有些比丘修習不淨觀後,結果「厭患身命愁憂不樂,歎死讚死勸死」而自殺,有些比丘則鼓勵在家居士自殺,以便早日得升天享樂的善報。佛陀制定殺戒,比丘殺人或自殺,皆犯「波羅夷」(parajika)。各部廣律(即說戒律之律藏)都有大同小異的敘述。有人可能會問,《阿含經》中,為什麼可以找到一些自殺事件,雖不被鼓勵,卻似乎被默許。其實這些人都已經領會諸法生滅無常無我的教義,不再有我執,保持正念而不動搖,死後不再墮諸趣,生老病死諸患自然斷盡。嚴格來說,他們不是厭離自己的身體。他們是觀察到身心等所緣皆為生、住、異、滅等共相而無有差別,因此沒有偏好,徹底明白五蘊及六入處生滅無常,不生執著,他們「厭離」世俗生活、名利和欲望。(可參考張雲凱:試論《雜阿含經》之「厭離」- 〈中華佛學研究〉第十一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10)

大乘經籍中又有有何相關記載?不能否認,當中有述及以身體布施的的事情。例如,大乘經論廣引釋迦佛前生時如何「割肉餵鷹」和「投身濟賈」等犧牲自己性命的故事。高僧傳的「亡身」篇又記載了捨已為人的事蹟,例如曇林以身餵虎救助村人,法進割肉以濟饑民。

大乘典籍又常提到「燃身供佛」。最有名的的例子是在《法華經》的藥王菩薩。菩薩於過去生中,在日月淨明德佛處得「一切色身三昧」。為了報答和供養佛,他就「以天寶衣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其身火燃千二百歲。」

但必須注意,這些事例跟因病厭世厭身的情況截然不同。

大德們亦有特別澄清。例如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說:「匆匆自斷軀命,實亦未聞其理。自殺之罪事亞初篇矣。檢尋律藏,不見遺為滅愛親說要方,斷惑豈由燒己。」明顯地,義淨認為自殺有違律制。義淨批評當時佛教徒為取信於人,將燒身作為精勤,或誤以為燒身便登正覺。義淨認為初學比丘應先緊守戒律,如果他們想仿效菩薩的行徑而採取極端苦行時,必須要考慮到如此是否能於己於人得到最大的利益。(參考釋恆清《論佛教的自殺觀》台灣佛教數位圖書館)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對於經中讚嘆藥王菩薩的燒身是「真精進是名法供養」一說,認為「真法供養者,當是內運智觀,觀煩惱因果,皆用空慧蕩之,故言真法也。又觀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實相。誰燒誰燃,能供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真法也。」(智顗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十下)智顗所瞭解的真法供養是以智火燒煩惱身,以空觀悟入能所不可得的實相,而不在於真正肉身的焚燒。

以上大概說了菩薩為度眾生、為報答佛恩的自我犠牲行為。這些行為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大德們尚且千叮萬囑切勿誤解其真義,也切勿隨便捨身於無意義的事情。

我們的色身,意義在於借以修行。菩薩之身,可以度眾生。但既為色身,生老病死便不能避免。佛陀和大德們其實早已有清楚的教導。我們面對病和死,要厭離的是欲望和煩惱。色身在時,精進修行。色身自然離開時,便不會執著。

《維摩經》有一段這樣的記載: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聖嚴法師為我們解釋。法師說,維摩詰菩薩告訴我們說,肉體的色身是無常的,但也不可厭離這個身體,因為法身的功德,尚需要借人間的色身來修行。一切眾生中,唯得人身,始能夠修行,所以佛說「人身難得」。雖然色身的存在,會為我們帶來種種的苦難,但也不可因此而去趕快住於涅槃;苦的原因,不在於是否有色身,乃在於是否有煩惱。菩薩雖知此色身不若法身,但也不說樂於涅槃,仍是一生又一生的廣度眾生。雖說此一色身是四大假合,並不是我,但卻知道,色身不是我,眾生還存在,仍得借用此色身的生命,來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佛法,教導眾生如何來淨化人生、淨化身心。雖說四大假合的身體,是空非實,但也不說畢竟寂滅才是真實的佛身。空的意思,必須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空,才是真正的空,不是空掉色身以後就不需色身了,執色身為我是煩惱,借色身修行,便見佛身現前。(參考《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維摩詰菩薩所說一番話,清楚教導我們雖然得病了,身受痛苦,但不該厭離色身。我們甚至不急於涅槃、不急於尋求空寂乃至寂滅。要能做到,必需有普度眾生的大願。維摩詰菩薩說:「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以自己有病之身,體驗害病的滋味,設身處地,來憐憫眾生的疾病,便是菩薩的慈悲。菩薩因瞭解自己,從過去無量數劫來,也曾受過種種苦難,故能體會眾生所受的苦難,而用佛法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皆能提昇各自的品德,淨化身心,離苦得樂。

我們是普通的凡夫,當我們身受病苦時,如能夠體會佛菩薩的苦心,學習佛菩薩厭離欲望和煩惱,定能幫助我們安然接受生死的因緣,放下我執的清淨和自在便能現前,並且能充滿信心和力量地和佛菩薩及很多同道一起,隨著發願廣度無邊眾生而邁步大慈悲行、努力斷除無盡煩惱而邁步大勇猛行、學習無量法門而邁步大智慧行,志切成就無上佛道而邁步大無畏行。

系列推介:生命歷程的修行與病苦
系列推介:病相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