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錯誤——一般會視之為習氣,來自於煩惱積久而成的習性。習性有多難斷除,在《大智度論》中可以得見。畢陵伽婆蹉雖以智慧,破除了煩惱,證得阿羅漢,然還殘留過去的習性——慢習,才會在真心誠意向河神道歉的同時,又將河神得罪。[1]
筆者有一次深刻的體驗,記得那一次去一個宗教場所,因為是路癡,之前又沒有做功課,打算到附近再問人。這一招在台灣就讀佛學院時,可說百試百靈,甚至有時還會碰到熱心之人,騎電單車在前引路,直接將你帶到目的地。猶記得當時手裏拿著手機,顯示著地址,站在商場出口,希望有人可以為筆者指路。但站了一個多小時,問了二十幾位,有的視而不見,有的不聞不語敷衍了事,有的怕被推銷、被化緣遠遠走避。到了最後一個阿叔,直接乾脆連地址都懶得看,就說不知道。被磨光耐性的筆者大著膽子說,你連看都不看,就說不知道!阿叔被說得不好意思,停下腳步認真的看地址,結果還真的不是他認識的地方。最後看到警察經過,筆者就像看到救命稻草,立馬追過去。怎知忘了當時恰逢社會運動,幾位高頭大馬的警察,齊齊刷來警惕防備的眼神,當下只覺得,唉!我好難啊!
經典中說到,面對身、口、意,或一、或二、或全不清淨的人時,如何只看對方優點而忽略其過失[2]。碰到身不清淨,口、意淨的人,就像在一堆廢棄的衣物中,捨棄被大小二便、涕唾沾污的地方,而取出堪用的部分,拼湊縫製成可穿著衣物。碰到口不清淨,身、意淨的人,就像在被枯葉堵塞的池水中,撥開枯葉,而取乾淨池水,洗浴身體,解除飢渴疲乏。見到只有意少許淨,身、口皆不淨的人,就像一個極度口渴之士,在馬路中碰到牛足跡中的水,想到如果以手或樹葉取水的話,定會將水攪渾濁,無法飲用。遂跪在地上,手支撐地面,低頭喝水。最後,若是碰到身、口、意皆不淨的人,想像此人長途跋涉,在旅途中得了重病,極度困頓,身邊無伴,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此人若有適當的環境,醫藥美食具足,好的看顧著,此人的病定能痊癒。碰到此類人,應起慈悲憐憫心面對,他的一切身口意行為,只是暫時性,待有適當的因緣,就有所變化。
依據上文,在現實生活中,當碰到身、口、意或淨或不淨的人,無論如上文的方法,取其優點(取堪用衣料、撥開枯葉飲用池水),或放下自我、身段(手膝著地飲牛跡中水),甚至是待因緣成熟等(慈悲、憐憫心)。筆者認為最考功夫的,莫過於在面對他人的習氣時,要在那電光石火間,一方面不讓自己的煩惱習氣生起,還必須做出具備清淨的身口意行為,將煩惱轉為菩提,以正向態度的反應。了解自擔自業,就能客觀的覺知,不起主觀的嫌惡之心,管好自己,那就真的皆共成佛道了。祝觀音誕吉祥。
[1] 《大智度論》卷八四〈三惠品七十〉(大正25,649c13-18)
[2] 《中阿含經》卷五〈舍梨子相應品三〉《水喻經》(大正1,454a3-c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