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念死

念死及其利益

「念死」(梵語 maranasmrti,巴利語 marana-sati),又稱「念死無常」、「死想」、「死隨念」,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指透過對死亡的反覆憶念,培養對死亡隨時會發生的警覺心態。佛教提倡念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喚起我們精進修行的動力,幫助克服修行時懶惰及放縱欲望的心態,並激發一切善法的增長。

如果我們確切感受到生命無常,深刻地體會到自己可能隨時死去,並理解到修學佛法能夠帶給我們真正長遠恆久的利益——成就圓滿一切福德與智慧,達到一種永遠不會受貪瞋痴等煩惱所束縛的自在無礙、清澈明淨的生命境界——那麼,我們自然變得樂於聽聞佛法,並會以精進勇猛之心來學習各種法義,而切實地依理修行。透過修習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乃至愛語、利行、同事等等各種佛法修行項目,能夠積累眾多的微妙善業;這些眾多的微妙善業,不僅能增長自己的福德與智慧,令我們往後的生命得生善趣[1]乃至最終證得圓滿覺悟,同時也能引導眾生獲得最佳的利益。

另外,假如我們內心經常反覆思惟生命無常,平日已經預先做好「我隨時會死」的心理準備,並且持續修行各種善法,那麼當死亡真正來臨時,就不會為死亡而煩惱。上等的修行者臨死時是歡喜的,他們會說:「我好不容易可以換一個新的身體了,它將帶我去走新的修行道路。」因為對此有足夠的把握,所以心生歡喜。中等的修行者臨終時雖然沒有上等修行者那樣歡喜,但他們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們有自信死後不會墮落惡趣[2]。至於下等的修行者,雖然他們對死後的情況沒有足夠的把握,但至少在面對死亡時不會感到後悔,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了修行人的本分。[3]

思惟死亡,生起必須修行佛法的決心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宗喀巴大師教導修行者以「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來念死無常,即藉著思惟關於死亡的三個根本事實及九種理由,來引導修行者對死亡進行觀修,從而喚起我們修行佛法的懇切誓願。

在三個「根本」的每一個根本之下,都各有三種理由,故共有九種「因相」;而當我們思惟三個根本及其各自的三種理由之後,就會得出三個讓我們必須修行佛法的誓願,即三個「決斷」。

根本(一):思惟必定會死。

因相(a):思惟只要有生,就一定會死。

因相(b):思惟自出生之後,我們的壽命不會增長,反而隨著時間流逝而無間斷地減損。

因相(c):思惟我們活著的時候,還沒有時間修習佛法就死去。

決斷(1):決定必須修行佛法。

我們在出生之後,就開始步向死亡。我們的生命,每分每秒都正在減少縮短,就像一頭被強拉到屠宰場的牛,在前往屠宰場的路上,每走一步,就離死亡近一步。依佛教所說,六道眾生之中,人道的眾生最適合修習佛法。[4]因此,我們要好好把握現有的這個珍貴人身[5]去修習佛法。如此思惟,會讓我們生起必須修行佛法的決心。

根本(二):思惟死無定期。

因相(a):思惟人的壽量不定。

因相(b):思惟導致死亡的原因極多,讓生命得以存活的條件極少。

因相(c):思惟身體極為脆弱,死期無定。

決斷(2):決定必須從現在開始修行佛法。

人的壽量是不能確定的,有的人剛出生就死掉,有的在孩童時死去,有的在少年死,有的在中年死,有的在老年死,我們實在不能確知自己會在甚麼時候死去;加上導致我們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各式各樣疾病、天災、各種極端暴力與規模大小不一的戰爭、交通意外等),而使我們得以存活的條件卻很少(例如食物、空氣、水,這些令我們生命得以續存的最基本的東西,也可以變成令我們致死的原因——吃喝了過度使用農藥或化學成分的食物,或長期吸入,飲用受污染的空氣與水源);而且我們的肉體非常脆弱不堪,只需要小小的損害,也會危害我們的性命(一個極小的皮膚傷口受到細菌感染,若處理不當,也可致命)。這樣地思惟,可以令我們生起不但必須修行佛法,而且必須當下就要開始修行的決心。思惟死無定期,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們懶散拖延的慣性心理。

根本(三):思惟死時除佛法外,其餘的東西都幫不到我們。

因相(a):思惟死時,親友幫不到我們。

因相(b):思惟死時,財物幫不到我們。

因相(c):思惟死時,身體幫不到我們。

決斷(3):決定唯有佛法才能真正幫助自己。

在死亡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捨棄我們所愛惜的親友、財物及身體,獨自前往後世去。臨終時,縱有至愛之親友圍繞在身邊,卻沒有一人能夠把你留住或跟隨你走;即使你擁有再多的財富,你都無法用它買回你的生命,你甚至不能把一毛錢帶走;就連你一直愛著的這副血肉之軀,在死亡時也會崩壞分解[6],無法延續下去。死亡的時候,唯一跟隨我們的是意識及所造過的善、惡業。只有這個業的力量,會跟隨著意識帶到後世去。因此,在死亡這件事上,除了修行積累下來的善業,沒有其他的東西能夠幫到我們。如此思惟,我們決定唯有學習佛法才能真正幫助自己。

延伸閱讀:

靠近死亡變奏曲


[1] 善趣,又稱「善道」,指因善業成熟而顯現的生存世界,包括人趣及天趣等。

[2] 惡趣,又稱「惡道」,指因惡業成熟而顯現的生存世界,包括畜生趣、餓鬼趣、地獄趣。

[3] 參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覺燈日光——道次第講授成滿智者所願》, 頁306-307,商周出版,2020。

[4]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即凡俗眾生因著自身所造的善惡業因,而流轉輪迴的六種世界,又稱「六趣」。六道之中,天道、阿修羅道的特點是樂多苦少;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的特點是苦多樂少;這五道的眾生,由於貪著享樂或長時受苦,都沒辦法專心修行。人道的特點則是苦樂參半,苦可促使升起厭離心,可以修行的時間也較其他五道眾生充足,加上諸佛皆在人間成佛,故人道眾生最適合修行。可參印順法師《佛法概論》〈第三章 有情──人類為本的佛法〉:

[5] 愚痴凡夫長期漂流在生死苦海之中,要得到人身是非常困難的。人身的難得,要比大海中的瞎龜穿過一塊隨著海水漂流的浮木的圓孔還要困難。見《雜阿含經》第406經。

[6]關於死亡前身體逐漸崩壞分解的過程,詳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90:「初末摩斷受,身識相應;最後受,意識相應。問:幾大種能斷末摩?答:三,謂水、火、風。……此中水大種斷末摩者,謂將死時,於內身中水界增盛,由此浸漬令一切筋爛;諸筋爛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火大種斷末摩者,謂將死時,於內身中火界增盛,由此燒逼令一切筋燋;諸筋燋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風大種斷末摩者,謂將命終時,於內身中風界增盛,由此鼓擊令一切筋碎;諸筋碎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亦有欲令地大種能斷末摩,彼作是說,將命終時,身中地界增盛,能令一切竅穴閉塞;諸穴塞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CBETA, T27, no. 1545, p. 953, a6-23)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