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佛法和世俗兩種善根

(圖:網上圖片)

「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指出:下品上生之機,他們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說:但不作五逆謗法,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

甚麼是佛法善根?甚麼是世俗善根?若能略知這兩個概念,不但有助於認識三輩九品之機的判釋,而且可以正確認知自己的根機,受持相應的法門,取得實質的果益。

善導大師將善根分為佛法善根和世俗善根,主要指出佛法有了義的出世間法和不了義的世間法。在中品下生文說「行世仁慈」,雖合世福,是因果世間善法,是不了義法。

然而《觀經》所言的「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其中「世福」必是從清淨業起,依法性,順二諦(真、俗二諦) ,具佛法和世俗二種善根,是無漏的福德,而不是一般的有漏的人天福報。

「自行孝養」是世俗善根,不曾聞法,不解悕求故

善導大師稱此世俗的孝養父母是「自行孝養」,有別於前五品受三福散善法的「孝養父母」,主要是前者「不曾見聞佛法,亦不解悕求」,不求出離生死。這麼一來,豈不是說明修淨業三福者,平生孝養父母,悕求出離,是名出世間法!

淨業三福的「世福」是「佛道出世慈行」,修學內容當依經戒。例如佛法說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能如實受持者,當得「佛法善根」。

但知世善所說仁、義、禮、智、信,如釋尊在《無量壽經》卷下勸化世人,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其中說不仁,相當於不殺生;不義即不偷盜;不禮即不邪淫、不智即不飲酒、不信即不妄語。只是行世間善,是名「世俗善根」。

又「世俗善根」者,如中品下生者行世仁慈,只是世間善法。相對於淨業三福的「世福」,涉及修學內容廣泛和深入得多,尤其是修心方面,如修「五停心」之「慈悲觀」,及修「四念處」的「觀法無我」等出世間法。

信為功德道源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又,善根者,又名善本、德本,即產生諸善法之根本。《華嚴經》云:「信為功德道源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可知若未聞信佛法,也未修行,佛法善根不會從心裏生起的。相反來說,透過修心行善法,善根自然增長,菩提上進。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善根種子,即本覺佛性的因心種子,一旦聞信佛法,接受灌溉就會發芽。再依著這顆善根種子去如實修行,便會生根,堅固起來,產生力量。於此無為真實法,此佛法善根得不壞淨,有別於世俗苦樂、有為善惡之法,所得有漏的、善惡的人天果報。

「修三福迴願求生」的淨土行者不妨思考中品下生者的生因

善導大師指出中品下生者是「未聞佛法,佛法善根」的世俗人,他們一不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二不是受釋尊定善或散善法 (受戒、或解或行之法) 的法子,三不是己開悟見性,從性起修的修行人。只有世俗善根中品下生者,顯然與具有佛法善根、修出世善、受釋尊善法的前五品者 – 遇大乘和遇小乘的凡夫不同。

這觀點十分重要,尤其是對「修三福迴願求生」的淨土行者,必須嚴肅地檢視自己:修三福,是為求出離三界,還是為求人天福報。若然心相上沒有出離心,縱使孝養父母,只可以說是「自行孝養」,而非修淨業三福。

「修三福迴願求生」的淨土行者不妨思考一下,中品下生者的往生淨土的正因是甚麼?本來《觀經》是釋尊教化受法弟子,求願往生彌陀淨土的方法,為何在中輩生想文「加插」這一品──沒有佛法善根,只有世俗善根的凡夫往生的方法和正因呢?再者,為何這種只有世俗善根,從未信受和修學釋尊教化的人都可以往生呢?

難道往生彌陀淨土不一定要信受和修學釋尊教化,不需要佛法善根嗎?如果不一定要信受和修學釋尊教化,不需要佛法善根,是甚麼力量使這些凡夫得生淨土?是世俗善根嗎?

再追問下去:若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的人,他們能否得生淨土呢?究竟往生淨土的正因是甚麽?豈不是甚麼人都可以往生?

善導大師一語道來,真相大白:言弘願者, 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顯然,釋尊凸顯阿彌陀佛在淨土法門扮演的角色(主動無條件的救度)和所起的作用(能作因的增上緣),是有別於釋尊的教化。

釋尊在不經意之間告訴我們,得生彌陀淨土者是不論道俗(不一定是釋迦四眾弟子)、不簡智愚(不一定要深入經藏)、不問罪福(不一定要積功累德),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是平等的,包括下品下生的五逆、邪見、闡提等十方眾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