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略談懷老和尚的十大丈夫相

圖:天台精舍
圖:天台精舍

恩師懷長老圓寂已五年,他所留下的身教言教,音容宛在。與師父共住的時光裏,發覺他不愛誇談自己的平生修為,但他種種的生活細行,弟子們能見能學的,還是不少。

天台精舍的地理位置,不在繁囂的鬧市中心,但又非偏僻荒遠;可謂獨立而不遺世,閑靜而不絕俗,頗具佛世阿蘭若的神韻,是清修和弘法的好地方。

可是,生活在簡樸的山水林木、鳥獸蟲兒之中,經歷四季變化,蚊叮蟲咬,共修的地方沒有冷暖空調,亦别有番一滋味在心頭。

在這些日子裏,師父不管汗流浹背,或是蚊叮蟲咬,也不哼一聲,只管拜佛打坐,冷熱風雨無改。有時弟子關懷慰問師父被蚊蟲滋擾等事,師父總是淡然微笑,說句「擦擦萬金油就好了」。

大家都說師父能忍,而我看師父對環境和自身的忍耐,正是他常常叮囑出家弟子要具備的十大丈夫相:「耐寒、耐熱、耐風、耐雨、耐饑、耐渴、耐持戒、耐一食、耐惡言、耐毒蟲」(道宣律師《毗尼作持續釋》卷5)。

在師父的世界裏,似乎沒有「抱怨」二字,天寒不怨冷,天熱不嫌汗,風來不為驚,雨浸隨他去,沉默不喊餓,乾涸不飲水(這個不太好),持戒有分寸,茹素代一食,惡言一笑之,蟲咬不哼聲。他從未自誇修得有多好,可是他的日常,就是示現十大丈夫相。

師父曾經也叮囑我,到台灣留學,要學懂「聽安排,等招呼」,「人家開窗,你不要關窗;人家關窗,你不要開窗。人家開風扇,你不要關風扇;人家關風扇,你不要開風扇」。那時候,我還不懂師父的意思,只知道依教奉行。到台灣後,才知道師父這「風扇」論和「開窗」論,真的是好使好用。大家共住,總有怕熱的、怕冷的、怕沒有空氣、怕吹得頭痛。要生存,就要不計較。有風無風都能住,天寒天熱也無妨。正因如此,我創了一個學期搬了三次教室坐位,換了三次寮房床位的紀錄。因為我的不投訴,同學都以為我所處的乃風水位,紛紛要跟我換。我倒沒所謂,不投訴到底。結果,三年多的佛學院學習,不但由此鍛鍊好身體,還居然讓我結了不少善緣。

後來才知道,師父這教導,不就是把「十大丈夫相」活化了嗎?窗和風扇,就是對治寒熱風雨的工具,不貪這些工具為自己色身帶來的舒服,內心的力量就開始成長。慢慢地,對於饑和渴的生理需求也能控制。人在饑和渴之下一般都變得軟弱,但內心有力量的話,心識不隨饑渴慌亂,就能從自心調節身體所發出的種種信息,心志也變得更清晰。心識一旦清醒,持戒不是負累,而是自然行守;惡言不用忿懟,能以正念消化;惡蟲也不是恐懼,可以直接面對。

在十大丈夫相中,師父稍作改動的,是「耐一食」這一條。他在《學佛答問》曾表示對持午和茹素的看法:

南傳佛教對過午不食非常重視,而對不食肉,並不重視;相反,北傳佛教對過午不食並不重視,但對不食肉非常重視。若就較量二者功德,究竟誰多?本人經常為人講說,不食肉之功德,要超過下午不食飯之功德,雖然如此解說,初未見經傳的印證,近年閱戒經,終見到宋代元照法師《四分律行事抄資持記》卷三說︰「今多蔬菜,不節晚食。此雖非齋,猶勝葷血。」證明平時所講不違背聖教量。

師父並不反對過午不食,但他覺得不吃葷血更重要。都市人學佛都有他們的難處,很多人工作日夜顛倒,持午不容易奉行。但不殺生不吃肉,還是比較能做得到的。在師父主持以接引在家居士為主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裏,他也不強迫戒子必須嚴格持午,午後如有需要,可以用一些松花鈣奶粉、薑湯、麥皮等為方便藥食,以維持體力。這樣不但能堅定清淨的意志,也能長養慈悲心,對菩薩道的修行,也有幫助。

為此,師父對十大丈夫相的內容,作了一些改動。他把「耐一食」改為「耐寂寞」。師父直接從修行人面對的難關著手,修行的道路,很多時候,都是寂寞而漫長的。修行人要做到,不揚己德,不揭人短;大智默言,遠離怨訴。很多心跡,都是秘而不宣的。這樣在人事繁雜的世間,不求同情、不冀共鳴地修行,箇中滋味,只寸心自知。但修行人,正要過這艱苦而寂寞的一關。不管風光還是落泊,菩提大道,還是靠自己走下去的。很多時候諸多感受,別人不理解、忽視、輕視乃至誤會,佛弟子不可以因為這樣就沮喪或膽怯。願意不斷等、不斷試、不斷發願、不斷用功,在諸法中反求諸己,在昏亂中覺悟本來清淨心,這些都需要有「耐寂寞」的功夫。

師父的丈夫相,還不止於經論上的名相。他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有大人氣態:談吐溫文,不徐不疾;目光炯炯,不卑不亢;行走深靜,不搖不散。無論天氣再熱,用齋時或閒談時,就算不穿長衫,至少也必著中褂;禮佛拜佛,定必搭上戒衣。他經常吩咐弟子,不要學濟公般隨意,學問再高、功夫再深,衣著也要得體,這是對自己身份、對三寶的尊重。記得他晚年,在午齋後與另一位法師合照,那時候病症已把師父折磨得很苦了。合照前,他輕輕吐露一句:「明年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坐著拍照了。」弟子聽了,心裏無不戚戚然。可他一坐下,身板子比那年輕法師,來得還要直些,整副氣場,朗然挺拔,也許這就是他從小學習的大丈夫相,乃至三千威儀,久修而來的功夫吧。能超越年齡和身體狀態,隨時隨地,都是從容而莊嚴、威德而自在的。

「十大丈夫」相,是出家弟子入門所學的基礎,從對眾生忍耐的生忍,到對環境和自心煩惱忍耐的法忍,都有具體的訓練。所謂的「丈夫」,並不單純指能做到這十項,重要的還是這十項可成就難忍能忍。從忍耐中,漸除對身心的執著,從而醒悟我執的顛倒妄想,進求「無常、苦、空、無我」之法理,待法執也能放下之時,就能成就菩薩無生法忍之境。到時候,遊戲自在,廣行慈悲。這種大菩薩的行化,就是大丈夫相。

師父以他的身教言教,指導我們如何放下小我,邁向佛道。修行道上,若我們偶有退心的時候,不妨多想師父的丈夫相,成為彼此的菩提心影,一步一腳印,為佛教、為眾生,朝著成佛之道,繼續修行下去。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