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唯識宗修行的根機與修行的歷程 (一)

佛教法相學會創辦人羅時憲教授撰述的《唯識方隅》,是一本很詳盡的唯識概論,內容深入淺出,有助於有志學習唯識的讀者閱讀。全書共分四章:第一「前導」、第二「諸行」、第三「真如」、第四「解行」。「前導」主要是介紹唯識學的教史及重要書籍;「諸行」則闡述現象界的重要法相及其緣起的理論;「真如」是宇宙實體;「解行」則是佛教的知識論,包括因明量論及實踐的方法。這四章總括唯識學的境、行、果各方面,是很全面的唯識入門書。筆者有幸曾協助撰作一些解說,並已由法相學會出版了《唯識方隅講記》,今年適逢羅時憲教授往生三十周年,筆者特以陸續轉載講記中,有關唯識宗實踐方法的撰作解說,以茲紀念羅公的不辭勞苦、弘法教學的大恩大德。

這些解說是用較淺白的文字解釋一些較深的道理,故筆者認為有助讀者認識唯識宗修行實踐的相關思想,所以逕自輯錄〈第四解行章〉之中的唯識宗修行根機和修行歷程的內容,又為了方便閱讀,筆者把羅公《唯識方隅》原文以粗體顯示,而撰作解說的文字則採用新細明體字款,並作出少少修改,這些文字現收錄在《唯識方隅講記》在第四冊中的第一三九一頁至第一四四八頁中。

由於本文只節錄筆者對《唯識方隅》的一些解說,期望讀者能親自閱讀《唯識方隅》或《唯識方隅講記》,以求一更全面的說明,所以各位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前往法相學會網站下載《唯識方隅講記》一至四冊的電子版,甚至向法相學會申請免費的紙本結緣書來閱讀。以下為輯錄〈第四解行章〉之中的唯識宗修行的根機和修行歷程的內容,先說明那類根機的人可以修行大乘佛法:

修行之根機——大乘二種種性

修行人若要證得佛果,必須要具大乘二種種性,即是大乘「本性住種姓」及「習所成種姓」二種種性,「方能」即才能,才能漸漸次修行,悟入「唯識五位」,最後證得佛果位。

在了解大乘二種種性前,先要明白甚麼是「五種性[1]」。唯識宗認為一切有情,無始時來,一切眾生在無始時以來,本然有五種性,本然」,它本來存在的,本來就具有五類種性,先天決定了眾生能否修成佛果。這五種性是:(一)聲聞種性;(二)獨覺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種性。

第一類聲聞種性的修行,其生命中唯具有證得阿羅漢之生空無漏智種子,即只具有證得阿羅漢之人我空的無漏智種子。所謂「無漏智種子」,依種子的性質來說,是指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屬出世無漏種子。第二類獨覺種性的修行人,唯具證得獨覺果之生空無漏智種子,即只具有證得獨覺果之人我空的無漏智種子。此二種性之有情(修行人),唯斷煩惱障,「唯斷」即是只斷,只能斷除「煩惱障種子」。甚麼是「煩惱障種子」?「煩惱」指煩擾惱亂眾生身心、妨礙達至涅槃的染污力量。「煩惱障」指以我執為根本的一切煩惱,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之生死,障礙眾生達至涅槃,故稱為煩惱障。而由這些煩惱障所熏成的種子,名為「煩惱障種子」。證生空真如,各得自乘之果,聲聞種性和獨覺種性的修行人都能生空真如,「生空真如」即人我空真如[2],最後他們各自證得屬於其自乘之果報。

第三類菩薩種性的修行人,唯具證佛果之生法二空無漏種子,即是只具有證得佛果之(空)、(空)無漏種子菩薩種性有情(眾生),兼斷煩惱、所知二障,所謂「所知障」,是指執實法的見、疑、無明、愛、恚、慢等煩惱,由這些執有實法的煩惱能覆蔽所知境的實相,能障礙證得大菩提,故名「所知障」,而由此障所熏成的種子,名為「所知障種子」。由於能兼斷二障的種子,證二空真如,故能證得生空、法空二種真如。

第四類的不定種性(修行者)有四種類別:(一)具「菩薩、聲聞」二種種性的質,(二)具「菩薩、獨覺」二種種性的質,(三)具「聲聞、獨覺」二種種性的質,(四)具「聲聞、獨覺、菩薩」三種種性的質。

五種性中最後一類無性有情,不具三乘中的任何一種無漏種子,唯有有漏種子,即只具有有漏種子。「」即雜染的別名,「有漏種子」是指能產生種種雜染現象的種子,亦即三界六趣受生死的種子。此中又有名言種子、我執種子、有支種子的區分。這些有漏種子不能斷煩惱、所知二障(即只能)修世間善業,受人、天有漏果報

(即所謂)大乘二種種性者,是包括「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那是指甚麼樣的修行人?先說「本性住種性」,這是指在上述五種種性中,一屬菩薩種性,指其中一部分的眾生,他們是屬於第三類菩薩種性,及第四類不定種性之中的一部分有情(眾生),(除去「(三)具聲聞獨覺二性」者),即剔除第三項具聲聞、獨覺二種種性和第五類無種性,這些眾生從無始以來,其阿賴耶識中具有證得(即寄存著法爾所得能證)佛果之本有無漏種子,「無漏」是指沒有雜染的,「種子」即功能,他們本來就具有這些能產生種種無雜染現象的功能,而未遇善友為說正法,而且這類眾生尚未曾遇到善友知識為他們說正法,乃至未發大菩提心,甚至他們亦從未曾發大菩提心,這類眾生的無漏功能從未現行,名「本性住種性」

而這類具有「本性住種性」的眾生,既發心後,即在發心後,由於多聞正法,修習佛果位的地菩薩正熏習有漏所成慧、所成慧和所成種子,於有長時的熏習力令彼(這類眾生本識中的)本有無漏種子勢力增長,這些已熏長的「本性住種性」,是名習所成種性。而本性住及習所成二種種性者(的眾生),(才)能「唯識五位中修行證果也

習所成種性菩薩復有(又再分為)二種:一者、直往菩薩,直接去修菩薩道,他們的第八識中唯有菩薩法爾無漏種子,」即只有,只有菩薩本然而有的無漏種子,不須先修聲聞乘、獨覺乘行,而是直入大乘。這是指「五種性」中的第三類「菩薩種性人」。二者、迴入菩薩道,這類眾生無始以來第八識中兼具聲聞、獨覺無漏種子,故先修二乘行,二乘行指二乘的實踐,證聲聞果、獨覺果然後迴心,由修習小乘轉乘,才開入大乘修行的最的階。這是指五種性中的第四類「不定種性」的第一、二、四類修行人,故只有這四類眾生(包括第三類菩薩種性)才具有大乘菩薩的無漏種子。

「五種性」所造圖表如下:

由以上可知,唯識宗認為必須是具備菩薩種性和不定種性中的菩薩兼聲聞、菩薩兼獨覺及聲聞、獨覺兼菩薩的種性,才能修行大乘佛法。本文已略說「唯識宗修行的根機」,下期再談談「唯識宗的修行歷程」。

延伸閱讀

唯識哲學


[1] 指眾生之五種種性。又作五種姓、五性、五種種性、五乘種性、五種乘性。唯識宗將一切有情眾生之機類分為五種,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說。

[2] 真如是梵語 bhūtatathatā之譯名。此字含有「真實」及「如常(不變)」之義,故譯為真如。宇宙實體真實而常在,故名之以真如。如《成唯識論》二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按「虛妄」是不實在之意)。『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在大乘經論中,真如有種種異名:或名法界;界是因義,是一切聖法所以之因故……或名法性…或名空性…或名空無我性二空無我性;由修習二空無我觀,滅我、我所執而證得故(見《佛地經論》七)。詳解請參考羅時憲《唯識方隅講記》第四冊p.1256-1260。

訂閱
通知
guest
1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Christine

很好的佛學內容,唯一可惜的是,如果將法相學會,甚至唯識方隅講記的連結,放在文章裏面,就更方便大家取得更多資料,又或請得紙本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