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用石頭堆砌成的城和牆:新寨瑪尼城及巴格瑪尼牆

巴格瑪尼牆
巴格瑪尼牆

藏民的信仰世界蘊含原始宗教中的石頭崇拜,與世界各地並無大分別。從學術理論的角度探究石頭崇拜,這是世界性的文化普遍現象。環顧英國、巴勒斯坦、非洲和印度,乃至中國漢族、佘族、布衣族、巴族等均有類似的崇拜行為。這源自於遠古人類秉持「萬物有靈」的觀念,當看到某些自然物,往往誤認為自己也能喚起和創造這些自然物;同時,先民又將其自然人格化,將自然物投射人的個性和感情。其特別之處在於是藏民源出於對於佛教虔誠的信仰:他們深信在石頭上刻鑿經文,繪上繽紛的吉祥圖案,即可蒙受菩薩加持祝福;且將石頭堆砌,更可增強個人福德。這種因虔敬的宗教信仰驅使行為已成為藏地亮麗的文化風景,在過去三百年的歲月藏人用石頭堆砌成蔚為奇觀的城和牆。

城是指青海省玉樹州結古鎮的新寨瑪尼城,牆則是四川省甘孜洲石渠縣的巴格瑪尼牆。我們若打開地圖,兩個地點相距1250公里。然而,它們也有共同之處就是都有瑪尼這兩個字。瑪尼堆藏語稱「多崩」,意為「十萬經石」,前者位於青海玉樹州府所在地結古鎮三公里的新寨村,駕車不到半小時,便可抵達。

刻著六字大明咒的瑪尼石俯拾皆是
刻著六字大明咒的瑪尼石俯拾皆是

它又稱為新寨嘉那嘛呢石經城,喜那二字取自奠基者為薩迦派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嘉那道丁桑秋帕永)之意,距今有306年(1715年),歷史悠久,2006年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瑪尼堆東西長283米、南北寬74米、高2.5米,覆蓋面積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經年累月堆積的瑪尼石逾越二十五億塊之多。此外,城裏設置一座大轉經堂、一座佛堂、十個大轉經筒、300多小轉經筒、十多座佛塔。由此可見,一座活生生的藏傳佛教信仰之城在悠久的歲月當中靜靜地建立出來。

我一大清早便來到新寨瑪尼城,發現藏民十分重視傳統,尤其尊崇創建者第一世嘉那活佛, 這可以在他們製造其造像、靈塔以及殿堂裏供奉著創建此城的石塊等反映出來。為了感受在這神聖公共空間彌漫著藏民虔誠的氣息,我追隨著僧侶和不同年紀的藏民之步履魚貫地向前邁進,大家不斷圍著石城順時針轉圈行走持咒祈禱以及手轉經輪,虔誠的心彷彿也顧不上黎明清晨的太陽光為皮膚帶來陣陣的熾熱。

藏民圍著新寨瑪尼城順時針轉圈行走持咒

期間,我更目睹個別發心的善信匍匐在佛道上進行大禮拜,滿臉及全身也沾滿泥路上的灰塵。這種結合身語意的五體投地反映其所信的一絲不苟,佛教信仰已融入他們的血脈,成為文化的基因之部分,令我折服不已。

滿布灰塵的年輕女孩子正在進行大禮拜

走進瑪尼石堆,我儼如步入一個永無盡頭的石頭裝置藝術,令人目不暇給。石頭大小不一,或大如門框,或小如雞蛋。內容豐富多彩,諸如苯教的龍、魚、日、月畫像、各種鳥頭、獸頭人身像;佛教的釋迦牟尼、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綠度母、大威德金剛、力士及各種護法神像、天王,可謂各適其適。對於虔奉藏傳佛教的大家若想仿效藏人投石祈福,可以向景區旁的商攤購買瑪尼石,然後再在石區內投放。

擺放瑪尼石時,無可避免要踏上石堆,謹記得念「嗡阿吽」向諸佛菩薩致歉。溫馨提示大家切勿隨意拿走石區內的瑪尼石,因為拿走他人的瑪尼石意味著毀滅他人的福德,藏人相信這種行為會為自己帶來噩運。

色彩繽紛瑪尼石繪製不同藏傳佛教的菩薩及宗師像
色彩繽紛的瑪尼石,繪製不同藏傳佛教的菩薩及宗師像

至於巴格瑪尼牆位於石渠縣省道旁,離石渠縣城約五十餘公里。它的歷史、性質與新寨瑪尼城亦類同。惟一不同的是巴格瑪尼牆形狀仿似一道城牆,高達三米,厚約二至三米,全長1600米左右,相信是世界上最長的瑪尼牆。隔一段距離,石牆圍出一個迴環的空間,類似於城牆上的烽火臺;長牆的兩端立著高大的佛塔,中段的佛塔排成長長的隊伍和長牆並肩行。我猜想若用航拍機作鳥瞰式拍攝定能在寬闊的草原展現一條條的用石頭堆疊成的長城和隔著的佛塔,蔚為奇觀。

佛塔和長牆並列成隊
佛塔和長牆並列成隊

我去的時候正是烈日當空的中午,紫外線強,我沒有像新寨瑪尼城作虔誠的禮拜,像一個遊客駐足在城牆拍照佛塔和色彩繽紛的尼瑪石。在綿延的牆體上嵌著一個個窗口式的佛龕,個別佛龕會擺放著瑪尼石,這讓我想起電影橋段《花樣年華》主角梁朝偉對著一個石洞喃喃自語著心中的秘密,說過這段刻骨銘心的話:「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到,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我有樣學樣在其中一個佛龕訴說著自己忘不掉的過去,把心裏的秘密埋葬於此。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