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生死隨筆──把握機緣,為下一輩子作準備

上午十時半,手機螢幕冒出一則短訊:有位七十多歲的病人,現處瀕死階段,腸癌,肺轉移,與夫同住,育有一子,兒子已婚。她的兒子阿昌正四處打鑼般找出家師父去探望母親。我不敢輕忽,馬上聯絡阿昌了解情況。

阿昌說:「媽媽已經不太醒,跟她說話沒有反應,醫生說是這一兩天了。」

死賊不待時,我快速處理完手邊的事便前往醫院,希望能趕在病人吐出最後一口氣前,給予病人和家屬適切的陪伴及靈性的關懷。

我們都死過無數回,但絕大多數人對死亡卻毫無印象。有人把死亡比喻為「畢業」,完成了一生大大小小的考試,奏起驪歌,各奔前程。也有人說死亡像「歸航」,經歷漫長的披星戴月、乘風破浪的歲月,終於凱旋歸來。佛家卻以「汲水輪」比喻生命輪轉,生死死生,相續無窮。

生命從何來?

《孛經抄》云:「天地之間,一由罪福;人作善惡,如影隨形;死者棄身,其行不亡。⋯⋯人死神去,隨行往生;如車輪轉,不得離地。」每個人透過身、口、意造作的行為,積累成業力,靜待時機成熟,像一棵樹的開花結果自有時。

從生到死,有人活過百歲,有人未出娘胎就沒了命,究竟是誰在操縱命運、決定禍福?為何有人長壽有人短命?有人健康有人多病?有人美麗有人醜陋?有人有權勢有人沒有?有人富裕有人貧困?有人出身高尚有人低賤?有人聰慧有人愚鈍?

佛陀在《小業分別經》中解說:「眾生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人,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戚,以業為依靠。業使眾生有差別。」所以,咎由自取,怨不得人,行善作惡,自作自受。

但是,業絕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們有創造和改變的能力。業具有創造性,因為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及為何行動;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1] 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教導「四諦」──苦、集、滅、道,就是教我們認識生命中的苦和苦因,以及改變命運、離苦得樂的方法。

苦與苦因

記得小時候,我誤把媽媽身分證上的日期看作是媽媽的死期,自己悄悄躲起來哭,內心滿是疑惑:人死後會去哪裏?死後的世界是怎樣的?快樂背後,為何總隱藏著令人不安的變數?

我們一出生,便免不了有各種苦:老、病、死苦,跟親人生離死別的苦,跟怨憎的人相會的苦,想要卻求不得的苦,以及身心合成的五蘊熾盛之苦。因應各人不同的福德因緣,面對的苦也有差別,就如《法句譬喻經》中的以下一則有趣譬喻:

話說久遠以前,有位比丘住在山裏獨自修行,有四種鳥獸──烏鴉、鴿子、毒蛇和鹿,經常圍繞在他身旁,精進的比丘令牠們感到安穩。

有一晚,牠們互相討論:「世間之苦,何者最重?」烏鴉覺得飢渴最苦,飢渴令身體虛弱,視線模糊,神智不寧,便會不顧被獵人的利刃宰割而自投羅網;鴿子說淫欲最苦,當情欲熾盛時,喪失理智,行為毫無顧忌,甚至連性命也不保;毒蛇認為瞋恚最苦,毒害的心一起,不僅遠近親疏都遭殃,也會傷害自己;鹿則覺得驚怖最苦,每當遊走於山林曠野總是懷憂恐懼,只要有一點聲響都會驚慌逃命,甚至顧不上母子親眷。

比丘聽到鳥獸的對話後,告訴牠們:「你們所說的苦,只是細微末節!天底下最苦的事,莫過於有色身,我們就是因它而產生無量的憂愁與畏懼。」所以比丘出家修行,就是為了斷除欲望想念,不受色身的束縛,不著四大的享樂,斬斷痛苦的根源,才是最大的安樂。

《佛說無常經》把色身的無常和苦演繹得淋漓盡致:「少年容貌暫時住,不久咸悉見枯羸,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又體現臨命終時四大分解,身心崩壞,親屬愛莫能助的境況:「命根氣欲盡,支節悉分離,眾苦與死俱,此時徒歎恨。兩目俱飜上,死刀隨業下,意想並慞惶,無能相救濟。長喘連胸急,短氣喉中乾,死亡催伺命,親屬徒相守。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城中,親知咸棄捨,任彼繩牽去。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佛陀在悟道後喜悅地說:「我找到了生生世世令輪迴不息的造屋者,即貪愛。」找到了根源,才有希望離苦。佛陀四十五年孜孜不倦地弘法,只看我們願不願意持之以恆去修。

離苦的方法

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中,記載著佛陀於恆河兩岸觀機施教的豐碩事蹟,度眾方法不同,但目的是一;就如《法華經‧藥草喻品》所說:「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切諸樹,上中下等,撐其大小,各得生長。」

佛陀曾去探望病重的給孤獨長者,教導他離苦的方法。當佛慰問長者的病況時,長者訴苦道:「病苦有增無減,很苦啊!」佛提醒長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長者聽後,自信地說:「是的,世尊,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2]

四不壞淨又稱四不壞信,意思是對佛、法、僧、戒有清淨、堅定、不退轉的信心。杜正民老師在《法的療癒》中說:「四不壞淨是佛教徒修行的基礎,也是走向解脫道的起點。」[3] 可惜,許多人並未認真信受,往往在遇到困難、病危、死亡時生起動搖,提不起作為心靈依靠、調伏內在恐懼不安的作用。

阿難尊者也去探望長者,引導他回顧過去二、三十年,追隨佛陀修學、護持僧團的點點滴滴,肯定長者對三寶的堅定信念,戒行清淨,布施功德深厚,令他對死亡沒有恐懼,也不擔心命終和後世的問題。[4]

接著,舍利弗尊者又約阿難尊者一同去探望長者,教他病中作觀。首先,舍利弗尊者引導長者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觀起;然後延伸至六根對應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教他不對外境起執著;再進入身體的結構,不著於「六界」:地、水、火、風、空、識;最後又伸展到心理結構,令他對「五蘊」:色、受、想、行、識祛除貪念。聽了前所未聞的妙法,給孤獨長者感動地流淚。[5]

凡夫總以為有個「我」和「我所」擁有的一切,舍利弗尊者卻要打破障礙善終的執著和貪念。佛與兩位弟子的探病記載,實可作為臨床心靈關懷的借鑑。

六大法門的學習

《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一書中提出六大法門的學習,能達至全人:身、心、社、靈,和全家的照顧。

一、眾善法門,包括病情告知、生命回顧、修復關係、圓滿心願
二、懺悔法門
三、皈依法門
四、念佛法門
五、隨息法門
六、臨終說法和助念

每個人應盡早認識和實踐以上的六大法門,到了自己或親人病危時,才不會措手不及,亂了方寸!

當我抵達病房時,阿昌的媽媽已進入瀕死的呼吸狀態,我知道她離死亡應該不遠了。嗎啡正無聲無息地順著管子流入她的體內,紓緩肉體的不適。「家裏人丁單薄,所以我和爸爸決定不在殯儀館設靈,請師父為媽媽誦經、念佛,就當作是最後的佛事了。」阿昌說。

在生命即將終結的這一刻,病人內心清醒嗎?四大分解會不會造成痛苦?她準備好迎接死亡了嗎?我嘗試從六大法門著手,做得多少是多少。

阿昌在媽媽耳邊細語:感謝媽媽盡其一生相夫教子;讚嘆她為家庭任勞任怨,處處為人著想,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阿昌自小體弱多病,他自覺不孝,令媽媽經常憂心,請求原諒;他也與媽媽道別,支持她放下色身,隨佛菩薩去光明的淨土,並承諾會照顧好爸爸。

阿昌說媽媽曾埋怨:自己一生未做傷天害理的事,為何會得癌病?也曾對信仰有過動搖。我跟病人說:「人非聖賢,誰敢說自己從來沒有錯?這一生,我們或多或少得罪過人,傷害過生命,即使今生沒做,過往生也一定做過。現在病了,就算是交了功課,內心不要怨,要有慚愧,也請求寬恕,並立志改過!」

病人早年已皈依,喜歡聽《心經》,也以觀音法門作為用功方法。我叮嚀她心繫佛菩薩,放下對此生的人與事的執念,欣求淨土。

卓巴格堅說:「人類一輩子都在準備,準備,準備:只是對下一輩子沒作準備。」願你把握機緣,從今日開始循著覺者走過的足跡,活出快樂自在的人生。


[1] 《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第20頁。

[2] T2.99.1030。

[3]《法的療癒》,第65頁。

[4] T2.99.1031。

[5] T2.99.1032。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