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筆者在中央民族大學藏學院研究吐蕃史和藏族觀音信仰文化時,經常會閱讀到一本名為《賢者喜宴》的書,單看書題很難聯想到他的內容。這本書的漢譯全名是《各轉正法輪大德的簡明史》,這本書的作者巴俄祖拉陳哇用上《賢者喜宴》比喻吐蕃時期的歷史主流是一場賢者的喜宴。今學年初,當香港佛教聯合會的梁鳳燕主任和佛教大光慈航中學是次活動的統籌劉家發老師和陳根成老師在商討為已訂下的活動內容,製備一個總主題時,大家都認同人生這過程,當中的生命內函等,以至一期生命結束的前前後後都是一場場宴會的舉行。於是就為我們的系列活動定下了「生命盛筵」這個大主題。劉子軒校長本著校訓「明智顯悲」,對學生、廣大家長及社會人仕懷著弘揚佛法,利樂有情的使命感,一貫支持學校在這方面的工作,對於今次系列活動的內容,表示高度的支持和欣賞,認為是契理契機的弘法利生工作。
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識
社會福利署中西南及離島區福利辦事處與其他社福機構在2015年9月帶頭,發表並推廣「快樂孩子約章」,當中提供十個錦囊(貼士)給家長,引導家長如何讓孩子快樂。這約章的中心思想是「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快樂孩子才有快樂將來」。強調生命教育對孩子的重要。
除了社福界關心生命教育,衞生署於2016年1月也推行為期三年的全港性心理健康「好心情@HK」(計劃),藉此推行「與人分享」、「正面思維」及「享受生活」的計劃內容。教育局接着於教育局2016/17學年聯同衞生署舉辦「好心情@學校」計劃,將「好心情@HK」的上述三個計劃內容進一步在學校推展,並透過一系列的活動,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和認識。
在2016年3月,為應對學童自殺的情況,教育局臨時發出「家庭與學校合作活動計劃 」一筆過特別津貼撥款,給予無論人數多少的每一所資助中小學5000元,各自按校本情況及學生的不同需要舉辦各式各樣的家校活動。
從以上資料反映對於學生的精神、心理以及生命教育的發展是備受社會關注意。
然而在社會給予最大的關注的同時,根據當時《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2016年11月的最終報告》第12頁,卻顯示出2015/16學年學童自殺的人數,是2013/14及2014/15兩個學年的恰恰總和,當中並未計算大專學生在內。這是一個叫人心傷同時令人擔憂的一個數字。
在上述報告摘要內容的第iv頁的建議推行措施,認為「學校的價值教育須加強有關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死教育的元素,以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事宜的認識……。」
為孩子開展生死教育
日本國寶級名醫日野原重明在他的著作《如何走向生命的終點》第74頁,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今的教育是否有助於在人的心裏培養、裝備一個能夠高度感知人的苦惱、擔心、痛苦、疼痛之類的感應器般的東西呢?」
作為一所佛教學校,我們有佛化教育及價值教育這一科,是學生必修的,當中對學生的精神和心理教育必有裨益。正如「快樂孩子約章」計劃指出「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同樣,家長以至社會人士能夠在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死教育等方面「同沾法益」,則正是學校向學生推廣這方面教育的重要輔助。
大家都知道,源遠流長的佛教,用現代人的理解,佛教就是生死教育;當然這絕對不是現代人的發現。早在明朝時候,憨山德清大師在他的夢遊集第三卷說:「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這一段說話對佛教作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作了一個高度的概括。正如觀音菩薩在《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說「願令舍衛城中眾生……,臨當死者即得濟命,恐怖之者即得無畏。」在《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裏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有以下一段對話:「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問……。」其實在佛教裏,具備豐富的生命教育,生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等,有待現代人去覺知和行持的。
我們就在這理論的基礎下組織這學年的佛學推廣活動。「生命盛筵系列活動」希望從佛教的宗教信仰上出發,讓香港大眾透過研究相關課題的高僧大德和專家學者的介紹,進一步認識生命和尋找有關生命課題的答案,從而活出有價值的生命。
感恩本系列活動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帶領,佛門網及bodhi360校園佛化教育平台的指導,更感恩大光園有限公司及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贊助。眾緣成就,祝願系列活動給與會人士得到一次寶貴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