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俗世的眼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愛是無限的。
因為愛,我們孕育了生命。生命就是愛的結晶,生命就是愛的延續。
生命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愛亦隨着生命綿延不斷。所以,愛是無限的。
如果說,子女是父母的延續。那麼;個體生命雖然有燃盡的一天,但愛的結晶︰「生命」卻是生生不息 。
因此;從另一角度來看,生命也是無限的。難怪傳統的中國習俗很重視傳宗接代。此外,傳統的中華民族還很重視人格的塑造與承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
我們知道,當人接收太多不良的資訊,這些資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心態,而心態會直接影響個人的言行、舉止。所以,古代有所謂「孟母三遷」的故事,暗喻要選擇良好的環境去培育下一代。
中國的傳統智慧與佛家的修行方法頗有吻合之處。
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很重視種子灌溉的理論。種子指人的品性,分良好的種子及不良的種子。良好的種子例如:慈、悲、喜、捨、堅忍等。不良的種子有如貪心、妒忌、瞋恨等。修行的人要每天澆灌良好的種子,培育良好的種子﹔讓未生起的鼓勵它生起,給已生起的創造有利條件讓它繼續不斷成長茁壯。對付不良的種子,要創造不良條件讓未生起的不良種子永不生起;對已生起的不良種子要終止或削弱它的生存條件,讓它不能繼續生長。因此,佛家很重視觀察自我的思想(念頭)、情緒、行為等,佛陀有關「四念處」的教導就是一套很有系統的修行方法。[2]
話說回來,當我們知道生命是無限地伸延下去,生命的素質亦會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無論是透過基因遺傳,抑或透過文化傳播。我們相信,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恰恰反映了這個群體的文化教育與修養。
至於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如何影響國民的生活,則是不言而喻了。
而佛家所講的「共業」,且看今天一些發達國家面對的社會經濟等問題,確實值得世人深刻地反思。
[1] 引自孔子《論語》。
[2] 出自佛教《四念處經》。巴利文翻譯組學報,第二期第三頁。二零零六年。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