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一個修行的法門——獨行道與眾行道(三)

(續上期)


第二種瀑流是我們的思想境界。思想其實也是一個流,而且是擁有很大能量的流。第三種瀑流是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好惡取捨。我們的生命一直都在這幾個「流」的衝擊下,根本身不由己。而禪的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截斷眾流,截斷這眾多的流——思想境界的,情緒波動的,當然首先是外在事物的。

你們都很有福報。為甚麼?你們起碼能將自己外在的事物之流切出一個空檔,到藥山寺來,到這裏來歇一會兒,來反省一下,沉澱一下。如今我們很多人已經不由自主地忘記了這件事,我們還可以把裹挾著自己的事物之流,切出一個空檔,讓自己解放出來。

我知道我們在座的一些居士,經常在寺院裏面做義工,經常到禪堂裏去打七,這都是屬於在紅塵的事物之流中有力量的人,有決斷的人,有自我堅持的人。他們倒不是說有了像比爾.蓋茨那樣的財富,所以不用擔心生計了,他們只是能放下這些。不缺吃喝不缺穿的,這就夠了,就可以去做更高的精神的探索了,這就是截斷。

這是我們要反省的,有時候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搞得很忙,甚至是更忙,然後用這個忙來欺騙自己,讓自己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彷彿找到了自我的存在感。但是他不知道他為甚麼忙,他不知道甚至根本不去考慮——這個忙是沒有意義的指引的——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些流,瀑流,裹挾我們前進,我們要截斷諸流,回到我們每個人的身心,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上來。

關於眼耳鼻舌身意,禪師有一個比喻,比喻我們的身心就像一個房子,這個房子有六個窗戶,房子裏有一隻猴子,他不停地通過這六個窗戶從外界截取信息。所以在佛教唯識宗的描述裏面,我們正在進行著的生命是一個甚麼樣的狀態呢?是我們內心的不斷地反應。所以我們講“內不放出,外不放入”。

但我們內心恰恰有很多業的種子在不斷地現行,現行就是表現出來,我們把自己的情緒放出去,把自己的思想放出去,這就是不斷現行。而正在進行的這些外界的情景,又不斷地被我們的心執取,像被一個相機不斷地「咔嚓咔嚓咔嚓」,不斷地拍攝下來一樣,存儲在我們的心的倉庫中。如此,內外不斷地在進行著信息與能量的交流和反饋。

而我們的智慧如藥山禪師在峰頂那一嘯,那一吼啊,這是我們本有的,在萬法之上的,一直在的,是本具(本來清淨)的智慧。但在眾生的自我受用中,我們是處在被動的狀態,沒有主動,沒有自在。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體驗一下這個“獨行道”,這個困頓。這個「獨」,不一定是一個人,在很多人中你也可以「獨」。釋迦牟尼佛在很多經典中讚嘆了修行人獨處經行。

《中阿含經》中說「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那麼這樣的人「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一個人從形相上獨處,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特別是他跟外界沒有信息交流的時候。大家可能都體驗到,現在我們的心無時無刻都想和外界發生聯繫。無論是通過電話、通過短信,還是通過網絡連接,我們都在通過這些連接,來找到我們的存在感。所以有時候你會下意識地把手機拿來看,會下意識地把微信打開去收尋,這時我們的心就被淹沒在信息的瀑流中。

獨處,可以說是我們眾生的奢侈品,但孤獨卻並不是奢侈品。儘管很多人在心中感受著孤獨,表現出來的卻總是想和外界發生連接。這種孤獨的情緒,與獨處恰恰相反。獨處,首先對我們的心力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有時因為我們長時間在人群之中,就體會不到我們對人群的依賴性,對習俗、人際關係的依賴性。如果突然之間你讓自己進入到一個孤獨狀態,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你的脆弱,發現你對他人的依賴性。

我剛在五台山閉關的時候,閉關的房子是在山上,那裏交通很閉塞。但是透過窗戶往遠處看,正好看到清涼寺山下有一條路。曾經以為我的心是很堅強的。有一次,我在窗口看到山下那條路拐彎處的燈光,有一種溫暖感。這不正說明我的心還是很倚賴它嗎?那燈光只是一個簡單的信息,但那信息的背後是整個的紅塵世界。當然我同時也反過來意識到,我跟那個習焉不察的世界已經有了一種距離感,我比在那裏面時要清淨很多。所以有時我們需要有一些機會來看自己內心,自己看自己,向內觀照。

諸位其實有很多時候也是在獨處的狀態。如果你們是一個單位的負責人,你這個單位所有人的心理垃圾、所有的煩惱和問題,最後都會推到你這裏,因為你是終端,而你不能再把他往下推、推回,或者往上推(你上面沒人啦)。你不能推給別人,而且有很多垃圾、很多問題你是不能夠和第二個人商量的,都必須要在你那消化、解決,到此為止。這時其實你也是一個人。在這樣的時候,你是獨處的。

再比如說,有一件事,你很希望別人知道,很希望別人知道你,理解你,但是所有的人都不能接受你,甚至誤解你,這個時候你也是一個人。孔子有一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別人不理解你,不知道你,你能夠內心「不慍」。「不慍」不是說不怒,怒就是生氣,而「慍」是有一點憤懣,不能忍耐。「人不知而不慍」,就是獨行道,到了那個結點,你在那個地方要站住,能轉身。

在修禪中,我們每天最好都要有獨處的時間。這個獨處有助於更好地認識自己。為了深化對自己的認知,通常我會建議大家每天晚上在睡覺以前,做十分鐘的獨行,把這一天中你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想過的事,在心裏重新檢查一遍。每天晚上都把整個一天進行回放,冷靜客觀地對自己做一個檢查。 《曾國藩日記》大概就是他每天在晚上對自己一天言行的反省錄,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樣的獨處是一個修行的法門。

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很大的挑戰,遇到很大的困難,走到絕境的時候,那更是你修獨行道的時候。你覺得你到了懸崖邊上無路可走了,但這也許是「苦其心志」。越是在無路可走,在你將所有注意力帶入到自己內心的時候,你就越有可能在對自己的認識上實現一種突破。在巨大的挑戰、巨大的困難、巨大的煩惱背後往往有三昧,有三摩地。我們的心在此時真真的「獨」了。
 

(待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