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佛經對中國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 (三)

玄奘法師在譯經數量上的重大貢獻

計從貞觀十九年三月,到龍朔三年十月前後,十九年間玄奘法師從事佛經的譯述,未嘗一日間斷。他攜帶回國的經、律、論,共有六百五十七部,經其主持譯出的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餘卷之多。當時譯經的規模很大,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宮中都設有譯場,助譯者都是一時名彥,將近百人。法師譯經數目之多,對當時中國的漢譯佛經工作有著重大的貢獻。所譯重要經典有:《地藏十輪經》、《瑜伽師地論》、《因明入正理論》、《金剛般若經》、《攝大乘論》、《唯識論》、《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所譯文章文字優美,多有新義,時人稱為「新譯」。佛經的翻譯到唐玄奘,乃開闢一新紀元,亦達到最高潮。


對唯識經典翻譯的貢獻

此外,玄奘法師還是法相宗﹙又稱唯識宗﹚的奠基人。他所譯之佛經最主要的部分為唯識宗寶典,如《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等。大師回到長安之後,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從事譯經的工作,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大放異彩,奠定了漢傳唯識宗的基礎。


對制定翻譯佛經的原則之貢獻

玄奘法師主張譯經時,有五種情形是不會翻譯,而只保留音譯。即:(一)為秘密之故,例如經中諸陀羅尼,為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二)多種含義,例如薄伽梵一詞,兼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意,故不可任擇其一而譯。(三)此方所無之故,如閻浮樹產於印度等地,為我國所無,故保留原音。(四)順古之故,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指無上正等正覺,然自東漢以降,歷代譯經家皆以音譯之,故保留前人規式。(五)為存尊重之心,故如般若、釋迦牟尼、菩提薩埵等,一概不譯為智慧、能仁、道心眾生等;此乃因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後者則易招致等閒視之而輕賤。此一五種不翻之義例頗為後世譯經者所法式,亦可說這為日後譯經者所遵守之重要翻譯原則,這對中國的佛經翻譯有著重大的貢獻。

(待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