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修習念(mindfulness; sati)在華人地區近年成為了一股熱潮,無論是以世俗面向提升專注和身心健康的減壓課程,抑或是邁向佛教解脫煩惱的終極方法;無論是漢傳、泰國抑或緬甸的修習傳統,都離不開以探究跟念住相關的經典文本作為修習的主要參考依據。
不過,跟念住相關的現存經文有幾個對應版本,包括收於巴利《中部》(Majjhima-nikāya)的《念住經》[1]、漢譯《中阿含經》(Madhyama-āgama)的《念處經》[2]以及漢譯《増一阿含經》(Ekottarika-āgama)的〈壹入道品第十二〉[3],他們來自不同傳統和佛教部派。這三個對應版本之間有相同和差異之處,究竟有甚麼異同? 這些異同對於修習念住有甚麼啟示?修行者又應該依據哪一個版本修習?
假如禪修者有興趣探索以上問題,就不容錯過由無著比丘所著的《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英文原著: Perspectives on Satipaṭṭhāna)。本書透過比較研究巴利經文的漢文版《阿含經》(āgama)對應版本,探討修行的各種議題。雖然作者以學術研究方法表達經文,但是整體而言,這本書是從修行者角度出發,討論內容均圍繞著禪修者在實踐中遇到的議題。
作者無著比丘 (Bhikkhu Anālayo)生於德國,博士畢業於斯里蘭卡裴拉甸尼亞(Peradeniya)大學,著作超過十八本。此外,無著比丘亦經常在學術期刊Mindfulness 發表學術文章,討論有關四念住跟現代心理學以及日常修行應用的關係。《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的特色和優點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依次第討論《念住經》的修習體系
全書依據《念住經》經文內容和修習進程循序漸進開展討論:從念住的面向、念住入手,再進入身隨觀、身分、四界、受隨觀、心隨觀、法隨觀、諸蓋、諸覺支等討論每一種修習方法,跟無著比丘的首本著作《念住: 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英文原著: Satipaṭṭhāna: The Direct Path to Realization)[4] 的大綱有相似之處,方便讀者查閱,不同之處是本書清楚指出每種修習在對應經文的主要差異,如以下列表,深入探索念住修習和「法」的理解。
綜觀《念住經》和對應經典(頁23-24)
例如,一般禪修者都熟悉的入出息念(或觀呼吸)方法,漢譯《増一阿含經》內並無提及,而巴利《中部》和漢譯《中阿含經》對於入出息念四行均有頗一致的教導,不過,《中阿含經》版本並沒有《中部》所提及車床師譬喻以及合適地點和姿勢,參考了上座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大眾部有關入出息念十六行,作者指出,覺知呼吸修習是初期佛教教法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有可能在口誦傳承時期複製自某些經文段(見第三章)。
又例如,在法隨觀的部份,只有七覺支在三個經文版本成為修習部份,不過,作者指出,雖然隨觀五蓋沒有在《増一阿含經》中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四禪,但是,在正道上的進展,修習克服五蓋和覺支是法隨觀的共同基礎(見第九、十章)。
二、加入具代表性的精選文獻討論禪修議題
除了《念住經》和兩段對應經文之外,作者加入具代表性的精選文獻,包括漢譯《阿含經》、梵文殘卷或藏譯對應經文,有助於對念住修習提供重要啟示。例如,在討論念住的特性時,從《雜阿含經》有關愚癡猨猴被膠黏著的譬喻形容感官欲望的陷阱;又例如,以邊城守門大將的譬喻解釋念住做為守門人的性質(見第二章)。
正如無著比丘指出「早期經典的比較研究帶領我們盡可能接近特定教導的原來出現的版本。從而為念住禪修的佛教思想最早階段開啟了一扇窗」(頁13)。總括而言,本書面向經驗的修行者,基於對四念住的認識和實踐經驗,能夠對四念住每一個修習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建議讀者可以先閱讀《念住: 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打好基礎。
筆者將舉辦讀書組,歡迎參加:
【禪修經典閱讀】《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https://newasia.org.hk/%E8%AA%B2%E7%A8%8B/meditation-classic-reading-001/
日期:2021年1月21日至4月8日逢星期四晚18:30-20:00 (*共10節,首半小時禪修。2月11, 18日農曆年假期休課)
書籍資料: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作者: 無著比丘 Bhikkhu Anālayo
譯者: 釋心承, 劉雅詩, 呂文仁
出版社: 法鼓文化
ISBN 978-957-598-865-4
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8088
編按:本文作者為《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的譯者之一。
[1] MN10 at MNI55,27-63, 21
[2] MĀ at T I 582b7-583b28
[3] EĀ 12.1 at T I 568a1-569b12
[4]已被翻譯為至少六種語言,包括荷蘭文、德文、匈牙利文、印尼文、意大利文、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