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在菩薩修行的重要性 (上)

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以行菩薩道為其特色;而其不同宗派中,最普遍的算是弘揚西方淨土的淨土宗。但是,淨土法門卻非順理成章地在菩薩修行佔重要地位;反而,很多人批評淨土法門違背了菩薩精神。本文將探察不同大德對淨土法門的看法,並引證佛經,務求釐清淨土的真義和淨土法門修行的方法,從而衡量淨土法門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修行之間的關係。

簡介「淨土」不同的意義

1. 共於外道的「淨土」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指清淨的地方或莊嚴淨妙的世界,一般的看法:這是相對於我們所處的五濁惡世所代表的理想世界。差不多所有的哲學和世間宗教都有類似淨土的思想,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如基督教的天國、印度人相信的北俱盧洲或在中國儒道的思想中提到的意境。它們有一個共通點:那裏沒有天災人禍,物質豐盛,沒有生老病死,甚至可得到永生,居民都無憂無慮地享樂,而那是人間以外的有形或無形的世界。很多人認為那只是幻想的烏托邦,不過,更多人相信如符合某些標準,那是死後去到的樂土。 「淨土」的思想,反映了眾生深切感受人生的苦難或不滿世間的缺憾,想得到解脫和滿足。解脫的方法可以是自力,不過,更多人希望得到他力的幫忙。

2. 佛教的淨土

佛教的淨土是佛以願力為了成就及成熟菩薩修行而要完成的世界。不像外道的單一「淨土」想法,大乘佛教的經典和論典指出我們的世界之外,尚有無量的十方世界,以及無量的佛,而每位佛各有自己的淨土,每種淨土又因應菩薩修行而各有特質,將在下文較詳盡描述。 

對淨土法門的疑問

很多人對淨土法門都有疑問。 我們可以從菩薩修行的兩個重點:「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加以討論,藉以了解此種法門。前者有關菩薩的自我修行,後者有關菩薩的利他弘法。

1. 違背菩薩「不先自利、不棄衆生」精神 

隋天台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的第一疑便是針對很多人認為淨土法門違背了菩薩利他精神的批評:「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衆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這種批評和民間一般對淨土宗的印象,有不可脫離的關係:以為修淨土消極厭世,只顧自己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忽略人間眾生苦難。

智者大師認為「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如是前者,「實當所責。」但是,修淨土法門的大眾只是能力不逮的後者,而要救度眾生,先要自己「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衆生」。就像釋尊當年出家,追尋解脫之道,不可因此責難他曾經捨離父母妻兒。

幾位推崇淨土法門的大德,往往感嘆自己或眼見其他修行者多年學佛仍沒成就,所以希望藉佛力往生淨土,得到解脫後,乘願回到人間。 張澄基在《淨土今說》道出一部分人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的惡和濁實空前未有」,充滿了「劫濁」、「見濁」、「煩惱濁」、「命濁」、「眾生濁」,所以「在娑婆世界學佛」很難,「很多問題自己都沒法解決也無人請問」,但是在「彌陀淨土中(除了沒有種種苦痛),盡是一生補處的十地菩薩」,我們可以「隨時請問法益」;又「可以經常以神力到十方世界去參禮諸佛聖賢」,因此大家保證很快成佛。由此,看到環境是影響菩薩修行的重要因素,而淨土提供理想的環境去學佛,給予修行中菩薩信心和希望,以及在這娑婆世界努力的目標,因而減少產生退心的可能。

2. 違背佛教「自作自受、自力解脫」精神 

往生淨土的方法,由於淨土不同而有差異,甚至說法不一。尤其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帶出另一個疑問:佛教不共外道的特質,在於重視智慧,不是相信自作自受、自力解脫嗎?

慧淨法師以淨土門的教理,將佛法八個宗派分為兩種法門:「淨土門」和「聖道門」。法師指出:「除了淨土法門以外的所有宗派,天台宗也好、華嚴宗也好,禪宗、密宗、律宗和三論宗等都屬於聖道門。聖道門的定義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修行,[…]要離開六道輪迴,必須修習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證到初果阿羅漢。[…]當然若要成佛則必須迴小向大,發菩提心去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然後一級一級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到達等覺、妙覺而成佛,但是這段時間非常長久,做起來非常困難」。[1]

弘揚淨土的大德居士認為我們不能依自己的力量學好聖道門的「戒」、「定」、「慧」:持戒不能清淨;修定在學佛的人當中,不論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著名的廣欽老和尚也強調念佛,弘揚淨土法門。虛雲老和尚既講禪,也講淨土法門的道理,他曉得禪修不適合大眾的根機。「慧」是指「明心見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更加困難。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中說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難行),水道乘船則樂(易行)。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難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淨土宗指出我們應該相信釋尊的金口。一切經教中,只有一部《佛說阿彌陀經》是釋尊無問自說的,可見其特殊、重要性,以及淨土的可信性。經中諸佛讚嘆釋尊說此難信之法,表示此經的法門雖難信卻可信。他們強調眾生只要有信願,可以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離開六道輪迴。我們從《無量壽經》知道阿彌陀佛是主動救眾生的,在法藏菩薩的時候,發大悲心,不忍眾生在六道苦海中頭出頭沒,經過五劫去發願、思惟,然後擬定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為了完成四十八願,再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完成四十八願,而成就了能夠度脫眾生的功德力量,成為阿彌陀佛。

雖然淨土是由諸佛的本願所成,但是,淨土信仰者也得有求度的心願,才能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而往生淨土。

(待續)

延伸閱讀

帶業往生與不退轉

參考:

  • 印順導師:中國佛教論集 (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5年,三刷)
  • 印順導師:淨土與禪(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新版二刷)
  • 聖嚴法師:淨土在人間 (臺北:法鼓文化,2003年, 初版)
  • 聖嚴法師:無量壽經講要(五) 
  • 張澄基:佛學今詮下冊「淨土今說」(臺北:慧炬出版社, 2004年, 初版九刷)
  •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說淨土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年, 四刷)
  • 黃念祖老居士:淨土資糧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1999年)
  • 李炳南老居士:淨土安心法門 (馬來西亞淨宗學會, 1998年)
  •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印光大師開示 慧明居士整理
  •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
  • 慧淨法師
  • 平川彰:淨土之現代意義

[1] 慧淨法師:〈「淨土門」和「聖道門」〉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