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淨土法門的兩點共識
一直以來,我知道淨土宗是念佛法門。但是,佛教哪一宗、哪一派不念佛呢?說來說去,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淨土宗的念佛有甚麼特色?與諸宗的念佛有何不同?對一般佛教徒而言,這個問題可以不用探究,但對淨土行者而言,則非弄清楚不可!
不過,在未探究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必須達成兩點共識:一者淨土宗是一個佛力救度的法門,而不是一個自力修行的法門。換言之,我們必須清楚知道阿彌陀佛久遠以來,為了救度十方眾生,發大願、修淨業、建淨土,及成就了諸佛咨嗟稱揚的名號。
二者淨土宗是一個求生淨土的法門,而不是一個求悟證果的法門。換言之,我們必須清楚知道:修淨土法門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願生彌陀淨土。只要能夠得生彌陀淨土,則可永離生死,速成佛道。即是說:淨土行者念佛不為甚麼,只為求生淨土!
淨土行者對以上兩點共識,要非常清晰,不可含糊,不可混亂,不可苟且,不可夾雜。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從佛說諸經而知,大菩薩如文殊、普賢等皆導歸極樂,又古來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最後求出離,也要願生淨土。然而,我等凡夫縱使欲生彼國,但障深慧淺,難道就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得生彌陀淨土嗎?
唐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有一對精彩的問答,可以解釋以上問題: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善導大師不愧為淨土宗宗祖,三言兩語,解釋了凡夫為甚麼可以得入往生阿彌陀佛的高妙報土。「託佛願」者,即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強緣」者,即增上緣、能作因、無所障礙故;「五乘齊入」者,即上至大菩薩如文殊、普賢,下至我等凡夫,皆平等地以此強緣,齊齊進入,並往生阿彌陀佛的高妙報土。
由此得知,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平等的,並沒有立下任何條件,如要念佛至理一心、事一心,又要功夫成片、都攝六根、或念至得清淨心等等,此因眾生的根機不同故。此外,佛的悲心無盡,阿彌陀佛早已為十方眾生完成他們往生所需的功德資糧,所以他們可以直接進入彌陀的高妙報土。
雖然眾生在此娑婆化土有根機高、低之分,但到極樂世界都平等的證果,如曇鸞大師說:「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既言報土,平等一相,咸同一類也。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究竟阿彌陀佛發了哪一個願,致使五乘行者都可以得入,往生阿彌陀佛的高妙報土呢?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只有一個與往生彼國有直接關係的,就是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們為甚麼念「南無阿彌陀佛」?正是因為他成就了這個根本大願。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以四十八字釋第十八願,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深信因果的人當信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的道理。所以,「本願稱名」是淨土法門的正行和特色,善導大師更稱之為往生淨土的「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甚麼佛願呢?正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本願稱名」首創自龍樹菩薩的第十八願釋
淨土法門的念佛特色──「本願稱名」,不是善導大師首創的,早於印度最權威的「八宗之祖」龍樹菩薩,乘釋尊的淨土教化,以「本願」和「稱名」來演繹第十八願。他在〈易行品〉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故知「本願稱名」之義,出處在此。
淨土宗的特色就是「本願稱名」,不是「三學」念佛,也不是六度念佛,而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本身就合乎彌陀的本願力(佛力),使念佛的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往生淨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而是靠「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任何的根機都能夠因此洪名,得生到涅槃的極樂世界,這就是「本願稱名」──淨土宗的念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