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正念大腦拆件功能的重要性——正念禪修的新理論「餅乾模型」(六)

續上期

感官與情感的界線

父母試圖以金錢物質,換取子女與自己的恆久親情,怎麼可能呢?物質所產生的感官反應只屬短期快樂,特別是當兒女有謀生能力之時,問題便顯而易見。相反,知道情感是從聆聽、理解及欣賞等等直接而來,親子關係便有所改善。

情感與意志的界線

按一時之情緒而行動,因親人過世而過度悲傷,意志發動,大灑金錢做儀式、派場、牌位,欲彌補情感傷痛或表示孝道。可是,事實卻是捐錢給商人,對過世之親人,何來功德?既欠功德,與過世之親人的情感隔膜並沒有多大改變。相反,既然是情感的範疇,就用情感的方法。即使親人離去,相信仍然存在其他的情感蹤跡,或是心願、寵物、遺物或愛護的人,何不把悲傷轉向正面的情感,愛護親人所留下的一切,相信更能直接慰藉內心的傷痛或缺口。

情感與理性的混淆

用了理性的對或錯來評定情感,要知道對或錯是思維的範疇,情感是親疏、多寡、種類等等來面對的,譬如:伴侶的情愛,與雙方的身分和年齡並無直接關係。

意志與理性的混淆

「相信一件事」可以是由思考而建立,但本身並不涵蓋思考,而是蘊含推動力於其中,因此歸入意志的範圍。譬如,「放生」本意是善良的,但必須經過理性思考,衡量魚類是否能存活,會否影響原來生態等等因素,方可進行;可惜卻有不少人把相信取代理性,竟然深信把魚類掉入海裏就是善事,結局當然是「放生」不成,反被社會評批為「殺生」。假如要仍然保持這分「相信」,大可以在岸上對著大海念經,若然覺得自己「法力不足」,可以租船出海,一邊航行一邊念誦,相信也可以滿足而歸。至於使用直升機灑淨的人,應該先思考神教朋友,是否願意讓你的甘露置於教堂或他們的頂部。互相尊重,方可各得其所。

簡言之,「拆件功能」是大腦所具備的,但因人而異,有人天生已能運用自如,但有人卻無法如此,需要接受後天的訓練。

選區功能——芬蘭的學校取消所有學科?

接下來,要討論「選區功能」。拆件功能是主意識去覺知大腦信息,換言之是先有信息出現,主意識才可覺知,主意識是處於被動的觀察者之狀態。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主意識並不永遠處於被動,而是可以決定使用哪一區去面對情景。例如,已是深夜時分,身體疲累,但工作仍未完成,到底是撐著身軀熬夜完成,或是明天早點起床趕工?工作未完成也睡不好,就這樣繼續下去?但精神欠佳,不但多花時間,成果也不會好,還是早點去睡?萬一早上睡過頭,怎麼辦?或是早上來不及上班前完成?還是找外援幫忙?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情境,卻令大腦出現許多念頭,到底先照顧哪一區比較適合,是身體?是情感(擔憂)?是思維?

不管最後主意識決定先睡也好,先工作也好,都可得知主意識不光是被動地覺知各類信息,而且可以決定使用哪一區來應對情景。而生活上的種種情境,確是需要有良好的「選區功能」,而且從小就開始需要這種功能,才可化險為夷,不斷跨過生命的不同挑戰。再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假新聞,一個是有關名人的婚姻。

網上新聞盛行,同時亦有人透過製造假新聞來賺錢。這類新聞比一般新聞標出更吸睛的題目,由於是假,更容易編出令人相信的內容。例如說其他宗教代表都投票給佛教,於是佛教取得全球最佳宗教之名,這標題正好引起佛教人士的自豪感,以情感區回應,紛紛轉載;另一則,芬蘭是第一個取消所有學校學科的國家,這標題與久被學科壓迫的學子及老師們產生理性上的共鳴,即思維區的回應,於是傳遍天下。同一新聞,選哪一區,的確是因該人的「主意識」選取哪一區而異。

去年香港娛樂版新聞充斥著「安心出軌」事件的報道:一名男歌星與電視女明星被人偷拍到出軌。歌星於隔天便出來承認並道歉,電視女明星的男友則表示沒有生氣,反而是擔心影響女友的前途;之後另一被波及的歌星的天后妻子則公開表示原諒了對方,並願意繼續牽手走下去。同一情境,歌星選擇負情感與正意志區,女明星的男友則使了正情感區回應,而天后妻子除了運用了正情緒,還加上正意志。

以上種種生活例子,反映出「主意識」是擁有主動選區的能力。

平衡功能——上司要求高?或是自己能力低?

主意識的主動功能可以「選區」,但若此區已「過勞」,或是發現某區空閑太久,那主意識會做甚麼?正是接著要介紹的「平衡功能」。

在寫字樓工作了一整天,或是學生準備考試而溫習了一整天,最操勞也最疲倦的必然是思維區。當主意識沒注意而繼續使用思維,潮語所謂「chur」,接下來出現的通常就是負面情緒而再引生負面思維,抱怨為何要考試、為何老師要求這麼高、為何要讀書?或是為何要上班、為何上司要求這麼高、為何別的部門人都走光了,獨剩自己?即使勉強捱過難關,日後再提起考試或工作,都是負面情緒和思維。有些人天賦優良,天生的主意識已懂得轉區而保持整個大腦平衡,而不是死鑽某區,其他區則閑著沒事做。

假如是工作的話,有些人會懂得轉向情感片刻,通過電話或電子聊天平台,與好友或伴侶的互動一番,此舉往往令思維得以休竭,更容易在稍後回到工作;有些人會轉向感官,如吃零食、出外吃一頓好的,又或聽些歌曲或音樂等等,都是轉區的表現;如學生面對考試,溫書太久,轉向身體感官,出外運動,或是游泳、跑步、球類運動等等,都會令思維區得以休息,大腦回復平衡。

以上是按情景來轉區以達至平衡,推進深一層,是按自己性格、取向來轉區平衡。根據「餅乾模型」劃分的各區,一般來說不會是平均大小,或說有不同的活躍程度。有人情感區比較活躍,如詩人;有人意志區比較常用,如停不下來的工作狂;有人思維區主導,如哲學家;當然亦有人覺知區特別強,如禪師。這裏提起「主導」,聰明的讀者們可能已疑問著:雖然文獻分析而來的餅乾是以覺知為中心,但這是一定的嗎?生活上有些人似是把情感、思維、意志或身體置於中間;又或者,於不同的情景或年紀之時,中心者都不一定是覺知。這類問題,希望在日後可再與讀者討論,現時先繼續運作餅乾這個假設,以帶出值得將之置於實驗測試的內容。

互聯效應——患病後都可以「笑騎騎」?

基於大腦與生俱來有著分辨各區信息能的能力,觀察及歸納種種不同的情景,以上已提及「拆件功能」、「選區功能」與「平衡功能」。接下來,要討論另一天生的大腦效應——互聯。這是說區與區之間是互相影響,一區狀況好,另外幾區也會好起來;相反,某區落差時,其他區也好不了多少。這種效應也是可以從觀察各類情景中而得知。

昨夜睡眠欠佳,早上熊貓眼般匆忙出門上班,精神自然不好,情緒偏向負面,抱怨周遭人事,容易與人不和,小小的不順心之事也可能會覺得好嚴重,例如感覺被人針對、諂害等;思維也不例外,亦受干擾,或是變得模糊,或是混亂;若時常睡眠質素差,工作的動力也隨之下降,因此而誤會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也是有可能。這由身體(BD)影響其他大腦區,如遇生病之時,就更為明顯。

轉換另一場景,若是情場得意,與喜歡的人終於走在一起。可說看到的世界人事物都變得美好,毫無疑問地,心情上佳,身體充滿能量,對前景更有動力。這是由情感(EM)帶動其他區的情況。事業有成就屬於意志(VO)的部分,也會同時帶動其他大腦區,譬如心情良好、思維暢通無阻,感覺沒有想不通的事情。

這類「互聯效應」,若是遇上不順意者,如患上大病、交通意外而變殘廢、失戀、事業失敗等等,這種順著互聯效應的習慣,便好容易令各區全線失守,令整個人陷入極大痛苦中,甚或產生輕生之念頭。

面對「互聯」,可以運用拆件及平衡功能。首先是拆件:要是覺知「災區」只是整個人的其中一區,繼而不斷將大腦轉向其他區,一次又一次意圖保持平衡,即使無法一時做到,也至少減輕受創的程度。例如生病之時,可嘗試不斷覺知身體病,心不定要病,更進一步,情緒不用跟隨呈現病態,思維及意志也無需跟從,減少幾區連線,形成負面的循環,令痛苦的情況加劇。若有拆件的覺知為基礎,要扭轉劣勢就比較容易。譬如病痛只是讓過勞的自己休息、躺在病床中的人更能感受到身邊人有多愛護自己、靜下來的日子也會不難發現人生還有許多值得做的事,立願病癒後要改變生活的方式。這些都是使用轉區來「平衡」自己,暫時略說至此。

至於經歷順境之時,是否可隨著「互聯」?令其他大腦隨之而正向地運作,看似不算是甚麼壞事。事實不盡然,要是我們習慣順著「互聯」,還是會被其所掌控。理論上來說,要覺知「患病只是患病、失戀只是失戀、失業只是失業」、「中六合彩頭獎只是中六合彩頭獎、求婚成功只是求婚成功、聰明只是聰明」等等情境,談何容易,要做到並非一時兩日。 

不過,至少我們知道正念大腦運作的過程。除了覺知不同的大腦區,進階來說便是去覺知分辦、互聯等效應,並利用三大功能:拆件、選區和平衡,去應對生活上的不同難題。借用心理學之用語,我將這三種功能命名為調控。因此,主意識合共有:覺知、專注、記憶及調控的功能,被提出的這些功能,將置於實驗中,測試其效用何在。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