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 天才的心靈哲思(下)

(續上期)

上回我們談到了光、聲音愛的粒子這些東西,楊博士的說法令我不期然聯想到,中國自古以來有性善、性惡之說,他相信人生來就有愛,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人類是傾向善的那方?

宇宙是個意識的海

「愛是我們的本性,要回到本性,一定要從愛入手,它是很自然的現象。愛是一個家,等著我們回來。」「人傾向善」這個觀念,楊博士認為是部分正確,因為不完美、好壞等只是人創造出來的概念。宇宙對這些根本毫不在乎,各種念頭都是人類頭腦裏的產物。

「那裏你是說宇宙沒有任何概念?」我問道。

「不,是宇宙本身包含一切。它包括概念和非概念,也包括好與壞。對宇宙來說,它是個意識的海,它只想體現自己是甚麼一回事,通過將無限大的意識變為小的、有局限的意識,宇宙像照鏡子一樣看到底自己是怎樣子的,而慢慢演變衍生出眾生,有人、有天人、有龍等……」楊博士答道。

然後他繼續說,「讓我舉一個例子來說,一個人他『摔倒』,從常理來說這人是失敗的;但如果你從一個更高的藍圖來看,甚至站在宇宙的角度來看,他並沒有被浪費掉。」

為什麼呢?楊博士的看法是,我們是由業力組合而成,種種條件和合下讓我們變成現在這樣──你前生欠了我,那樣你今生必定要還的。夫妻、父母、兄弟姊妹等關係都可以這樣去理解,而一旦我們明白了這點,還有甚麼失敗的概念在裏面? 「失敗、委屈、受害者、加害者……這些觀念永遠說不完。執著於此的人,整天只會想,為什麼我這麼好,卻落得如此光境,被人家誤解。」事實是,我們來這個世上,都是為了學習。學習去愛,學習回到宇宙這個意識的海裏去。

無常還是恆常?

他這一說,我又想起佛教的基本教義圍繞著談苦,苦是甚麼? 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帶來的痛苦? 即使佛陀傳導了一些教法給後世,戰爭、衝突並未有停止的跡象,儼然成為歷史上無法解決的問題。

「你提出了這些東西、理念,在新時代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我追問道。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當中可以分成七個階段。在前面幾個階段,他都談無常、空性,一直到最後,《法華經》、《華嚴經》才出現。到這個時候,大家發現,其實生命是永恆,不是無常的。愛、快樂、喜悅,一切都永遠存在,是完美的。」

楊博士補充說,很多大弟子當時不認同,覺得很驚訝,明明佛陀過去數十年都在談空。「我認為《華嚴經》是最偉大的一部經,佛陀說給龍聽的,我們是人,所以聽不懂。後來龍樹菩薩到龍宮把它取出來。經中那種完美的境界,對人來說大難理解了,反而倒像幻覺(hallucination)一般。」一個人從生到老到病死,他要做的就是交出自己,如同楊博士之前說的surrender。

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

提到經典,楊博士不止一次強調朗誦經典的好處,這次也不例外。「我在國外待得比較久,多數唸的都是英語版本,若說我最喜歡的,始終還是《法句經》(Dharmapada)。它像一首詩,短小但含意深遠。跟小朋友朗誦的經典必須要短,《法句經》正符合了這點。內容上是佛陀的教導,一生也用不完。」經典對小朋友的影響力是不可思議的,其中有一種修行的力量,讓他們初次接觸到佛菩薩的境界。

不過他也提醒,不是非唸誦佛經不可,唐詩宋詞這些也不錯,對生活的幫助也許來得更直接一點,總之能多唸古典文學就是好事。好的經典,會帶來感動,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將來他們長大後語言能力必定會跟一般人有所不同,「這些孩子,寫的文章更有深度,老師可以立即看出來的。」

教育下一代這個問題大家經常在探討,而同一時間,我們每天在媒體上接收到的都是負面的資訊,身為現代人,應如何自處呢? 「這裏面有一個自然循環的機制在運作中。沒錯,當你看看台灣、美國,甚至香港,一打開電視,充斥著罪案的報道。」他以最近發生的撿錢案為例,指通過鏡頭,人性的貪婪,表露無遺。這一切一切,無形中令大家變得更不愉快。但有趣的是,不愉快的人,他會去找一些讓自己感覺快樂一點的東西,回復平衡。「政治也是如此,往左邊走得太多了嗎? 會往右走一點。早晚會調整的。」

高度消費和物慾橫流,操控了大家的心靈,在採訪結束前,我請楊博士對我們這群營營役役的都市人說上幾句話。他默然片刻,想了一想,然後問了一句:

「你快樂嗎? Are you happy? 」

相信,答案早在大家心中。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