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四)

承接上一期,接續分享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筆者憶起第一次聽到「隨喜」這個專有名詞,是在中學二年級的佛學課堂。當時老師教導我們如何隨喜他人所作的善事,並說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到「隨喜」便能與他人一樣,獲得同等的功德。筆者從前對佛學了解不深,總覺得老師的說法太不可思議了,佛教不是教人自作自受,自己種下的因必須由自己承受的嗎?何以他人行善,我見作隨喜也能獲得如此功德利益?假若這種方法是成立的,每當有籌款晚會時,我便隨喜這些善長仁翁的樂善好施,以及這些慈善團體所做的種種利益社會大眾之善事,那麼我所收穫的功德豈不是不費吹灰之力?那時候我對這說法有所保留,並未有細心體會箇中的真諦,當然也沒有好好實踐!直到後來讀到《普賢行願品》才稍稍理解到「隨喜」這一門所講的哲理以及背後原因。

「隨」有跟隨、依順之意;「喜」即歡喜,對他人所作之事,生起歡喜心,樂見其成。換言之,「隨喜」絕不包含嫉妒心、諂媚心和貪婪之心;所以真正的「隨喜」,是不應該貪求他人所作的功德而隨喜,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和讚歎,內心極之認同他人所作的善行,甚或發心跟隨他們一起去做,共同實踐善法。誠如《普賢行願品》中云,凡是他人所做的功德皆應隨喜、讚歎。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十方諸佛、菩薩的度生功德固然要隨喜,聲聞、緣覺二乘聖者所作的種種梵行功德亦要隨喜、乃至六趣四生一切眾生所作的善行功德,不論大小,哪怕只是一絲一毫或一微塵等,也應該生起一種歡喜心、讚歎心。如是實踐「隨喜功德」,便是成就普賢菩薩第五個大願。然而「隨喜」何以有此殊妙功德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第一,對治煩惱,策勵自身。一般而言,當我們看見他人行善時,或多或少會生起一種羨慕或嫉妒之心。例如:看見他人慷慨布施時,內心不禁會想:「那人身家過百億,才捐這麼少錢,真是太吝嗇了!如果我是有錢人一定會經常布施,捐得比他還要多!」然而,這種顛倒的想法並不符合佛陀所講的緣起。佛法常云「果必從因生」,若要得到世間財富,除了努力工作外,更應該力行布施,種下財富種子。而今生貧困便說明前生並非樂善好施之人,故今生無豐饒財富之果。所以,今生得見他人所作之布施,理應放下嫉妒,以歡喜心隨順別人所成就的善行,一方面策勵自身,多行善事,利益眾生;另一方面深信因果,以隨喜心代憍慢心、嫉妒心,由此斷除內心貪、瞋和憍慢的煩惱。

第二,行善有限,隨喜無窮。凡夫眾生所作之善事有限,無法如同大菩薩一樣,作千萬億化身度千萬億國土眾生。我們往往只有兩至三項專長,例如:IT專才懂得如何製作精美的佛教動漫,但卻未必懂得醫治眾生疾病。醫生、護士雖可救治眾生身體上的毛病,卻未必能夠演說大乘妙法,滋養眾生的法身慧命。因此,隨喜他人所作的功德便是一種方便法門,我們雖然財力不足,但可以隨喜大慈善家們興建醫院,捐助學校的善行功德;我們雖不懂醫術,但醫護人員療治眾生之善行亦應隨喜!尤其香港爆發疫情以來,醫護人員勞心勞力,每當有大型群組出現,便如臨大敵,毫不鬆懈!這些善行功德,我們雖未能親力親為,但亦可懷著感恩心、隨喜心,稱揚他們的工作,為他們打氣!當然,我們也可以隨喜佛陀教導眾生得成正覺之功德、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護眾生之功德、法師弘法的功德、同修們食素護生的功德等等。所以,當我們常常懷有隨喜之心,縱使現時未有能力作種種善行,卻已在內心深處種下善法種子,待因緣具備時,我們也能夠如同這些善人一樣成就種種善法功德!

第三,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誠如上文所討論,隨喜是隨順他人所成就的善法功德,然而這並不表示它是一種被動的法門,非要等待別人行善後,我們才去隨喜!其實這種發自內心的歡喜,也可以藉著內心的憶念而主動培育。例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每當參學一位善知識後,他都會隨喜善知識所行的勝妙功德,而且憶持不忘,時常緊記善知識所行的善法,如此一來「隨喜」便不止是意業上的認同,更是推動我們努力實踐的動力。譬如:我們對他人素食護生的行為生起歡喜心,久而久之便會推動自己食素,最後成為素食者。可見,隨喜心亦是一種推動我們力行善法的重要基石。

總括而言,隨喜功德並非為了貪求別人所作的功德,而是從內心發出真誠的歡喜,由此斷除內心的煩惱,成就自、他的善行功德。然而,若我們隨喜惡法,對十不善法生起隨喜心,縱使未有親作,但內心亦已埋下染污種子,將來必招致惡果,故切勿輕視這種隨喜心的作用啊!

延伸閱讀
隨喜≠執著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