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三)

承接上一期,接續分享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懺者,懺其前愆,即發露陳述自己以往所犯的過失;悔者,改往修來,悔過之意。業者,此處專指惡業;眾生於身、語、意所造惡業能障聖道,故稱「業障」。

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菩薩應修的第四個功德門便是無間斷地誠心懺除往昔所造的一切惡業。眾生從無始生死以來,因貪、嗔、癡三毒煩惱所造作的身、語、意惡業無量無邊。假如這些惡業有一個實質的形體和相狀,即使整個虛空也不能容納。故此,菩薩應該以清淨的身、語、意業於一切佛、菩薩前,誠心懺悔,並立下重誓永不再造,從今以後守持佛制的戒律,以及護持這個戒相的功德。

誠如《地藏經》云:「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由此可見,南閻浮提眾生時時因惑而造作種種惡業,又因惡業而招感無量痛苦,乃至生死輪迴。可是,眾生無始劫中造作的惡業是無量無邊的,如何才能徹底懺除惡業呢?相信不少同修會馬上聯想到多誦《金剛經》、多念「地藏菩薩」名號,或多拜《梁皇懺》等以祈消滅過去種種惡業。但經中普賢菩薩開示善財懺悔的關鍵在於「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我們必須真誠地向佛、菩薩或有德之人自申罪狀,請求原諒,不可有絲毫隱瞞,更應以慚愧自責的態度認真把錯誤的行為修正好,從今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是真正的懺悔。

又如經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懺悔」便是積極培育一顆坦誠面對自己罪業的良心,以這樣誠懇的心面對別人,承擔自己的過錯和責任。社會上不少人總是臨到危急關頭,或在噩運降臨時,才悔恨往昔所作的種種行為,才懂得檢討自身。故普賢菩薩告誡善財要不間斷地,以一種無疲厭的心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懺悔。藉著這樣不間斷地懺悔,心便會漸漸清淨。同時,原來所謂的「罪業」亦隨著懺悔之心逐漸消亡,可見「罪業」的本質也是虛幻,無自性的,並沒有一個叫「罪業」的實體存在。故此,菩薩應當善用其心,常行懺悔,以此成就第四個功德門。

在日常生活而言,我們可以時常在身、語、意三業上自我省察。例如:在言語上,有沒有一些衝口而出的說話無意間冒犯了別人呢?筆者時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我從來都唔講粗口,點會犯惡口啊?」事實上,惡口並非僅指粗言穢語,更重要的是說話的態度和方式會否教人難受,或用一種命令式的口吻說話。這種語言上的惡業如同利刃一樣,傷人於無形,甚至乎多年的情誼也可能因為一些不恰適的言辭而斷絕。故菩薩四攝法之中,極為重視愛語攝。目的就是透過慈悲、柔軟的說話,先讓眾生產生好感和信任,繼而與眾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故此,不要輕視言語的力量,應當時常省察自身,學習如何說話優雅、言辭柔軟,從而適悅眾生。

此外,在佛法的修行上也要時時自我檢討。例如:是否正確地理解和思維「空性」呢?「空」並非一切虛無,而是指一切事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現象,自性皆空。即《阿含經》中云:「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道理。當然,大乘空宗更把「空義」提昇至另一個層次,不僅是世間法皆空,連佛所說的義理亦是假名施設,惟有捨離有、無二邊,才能契入中道。如此便為真正透徹理解「空義」。由於知識上的錯誤往往會影響身體行為,乃至修行路程上的偏差。因此,一旦發現自身在思想上或見解上的邪知邪見,便要回頭自省,誠心懺悔。

懺悔好比法水,能洗滌我們往昔所造的種種罪垢,而得清淨自在。懺悔像是明燈,能照破埋藏於我們心底裏的黑暗,而得坦然自在。懺悔如同護身甲,善護六根永不再犯,而得安穩自在。懺悔即是橋樑,成就普賢第四種微妙功德,通往無上菩薩佛果,圓滿成佛之道。

延伸閱讀

十大願王淺說,聖一法師主講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一)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