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佛法遇上科技,成就的功德如何估量?所指的,不是佛教論述能為科學家提供探索宇宙真相的重要線索,而是數碼科技為學佛者帶來的種種法喜﹕佛曲MP3、youtube上的大德開示、佛學辭彙網上搜查工具,以及數碼佛典古籍藏書等等,都成為新一代的修行法寶。
《明覺》作為本地首個以主流媒體作為佛教資訊平台的刊物,自2006 年創刊以來,一直致力為讀者提供啟迪心靈的精彩內容。從7月1日起,《明覺》將轉為《明覺電子》,方便讀者隨時登入「佛門網」,獲取無量法益。
由東蓮覺苑全力支持、於《明報》副刊刊登的《明覺》特刊,以思考人生、修養心身、協調生活、關顧人類福祉、社會圓融等綜合而多元的主題,每逢星期三為讀者提供佛教資訊,至今已邁進第四個年頭。
題材多元實用 以人為主
回顧過去,《明覺》不斷尋求創新、突破。每期的「卷首語」,由法師與資深居士以精闢透澈的文字,統合與點出每期主題的精要;由小子繪畫的「漫畫」,又能「以藝術為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的理念啟發讀者。系列式報道的「佛寺巡禮」,更是根據香港佛教近代發展史的脈絡,到各大寺院採訪所記錄下來的珍貴口述歷史。而人物系列的「高僧化雨」,為每個宗派的祖先作詳盡介紹,加深了讀者對不同佛教派別的理解。
《明覺》得以深受讀者歡迎,實是編輯委員會成員如覺光長老、李焯芬教授、衍空法師、淨因法師等經過精心策劃,及平衡內容深淺程度後的努力成果。「《明覺》是非常創新的嘗試。它廣納各界健筆撰文採訪,並以報紙作為平台,拓展廣泛的讀者群。其編輯方針,亦由初期宗教味濃厚的取向,演變為以人為主、與副刊風格融合的版面。當中的內容,能透過佛教資料作為一種新角度,協助讀者解決生活疑難,提醒個人心靈成長。」淨因法師說。
網上弘法 跨越地域限制
從上世紀末開始出版的《蓮覺》季刊和《蓮覺》叢書,到 2006年創刊的《明覺》特刊,呈現了東蓮覺苑不同時代的弘法風格。鑒於該苑在世界各地成立多個教育機構弘揚佛法,需要建立一個國際性的網絡,以連接世界各地的佛教資源。從7月1日起,《明覺》將轉為《明覺電子》,於「佛門網」網站內刊載。
2006年成立的「佛門網」,看準了網絡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落實了何鴻毅居士高瞻遠矚的弘法精神,至今已成為每月點擊率達30萬、全球最大佛教網站之一。
「網站對佛教弘法事業帶來很大契機,因為N世代(Net Generation)無論工作、學習、娛樂、溝通與購物,無一不在網上進行。」喜悅人生推廣基金董事劉美梅說。
根據美國互聯網機構尼爾森的研究,世界各地用家每周平均上網時間為20小時,香港人甚至高達22小時。一人一電腦的新時代,網站勢必成為弘法新工具。
「今天,弘法已跨越道場甚至地域限制,用家自由上網找資料,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即時與朋友分享,這種『自主性』、『由我話事』的生活方式,提供弘法度生的優勢,無論是資深居士或初學者,瀏覽『佛門網』都會獲益不少。」劉美梅說。
網上寺院 用家互動交流
網上弘法,成大勢所趨。有見及此,負責「佛門網」的法護法師不斷為網站革新,並構思出「網上寺院」的嶄新概念,利用網絡提供聲音、文字、動畫與用者以互動形式作交流。「在海外地區,寺院不容易到達;在香港,工作繁忙的人也較難抽空到道場聽法,『佛門網』的好處是能讓大家不受地點、時間限制而獲取佛教資訊。」法護法師說。
「佛門網」有4個發展方向:「明覺電子」、「佛教媒體」、「佛門社區」及「佛教工具」。
首先,「明覺電子」將秉承《明覺》過去豐富內容,並增設更多實用與資訊性題材,如生活、人物的專題報道、圖文專輯、素食、專欄、禪修資訊等,由入門級至進階級也一應俱全。
網絡電台 直播佛教節目
「佛教媒體」則收集了法師開示、佛教節目等影片,和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等樂隊的佛教音樂和梵曲。「工作繁忙的人無暇看一大篇文字或坐禪的話,也能在此欣賞全世界的佛教movie,和聽聽柔和悅耳的佛曲來鬆弛神經。」法護法師更透露,「佛門網」即將推出「佛門數碼網絡電台」,以Live Media的網上電台形式,邀請不同的佛教團體主持直播節目。
至於「佛門社區」,包括了「佛門好書」、「全球佛教動態」和「網上佛學教室」等實用資訊。而「佛教工具」則提供全球最大的「普及佛學詞彙」,目前已收集超過10萬個詞彙和翻譯,巴利文、梵文、藏文、中文和英文。還有龐大的「佛教數碼佛典古籍藏室資料庫」,包括介紹佛教歷史、發展史和香港佛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佛門網是沒有派別的網上佛教平台,資訊每天不斷更新,任何佛教派別的人士都可在這裏找到自己要的資訊。」法護法師說。
文/樹根 圖/吳偉樂、網頁圖片由佛門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