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敦煌之旅(上) — 乘春觀日看流星

圖1:出發時巧遇李焯芬教授和嚴崔常敏居士,他們是我的佛學啟蒙老師,所以我的學生,也就是他們的徒孫了。(林賽玉攝)
圖1:出發時巧遇李焯芬教授和嚴崔常敏居士,他們是我的佛學啟蒙老師,所以我的學生,也就是他們的徒孫了。(林賽玉攝)

如是我行,2014年4月17至23日,我第六次到訪敦煌,但是第一次應香港中文大學佛教文化高級文憑課程第五屆畢業生區班長的邀請作領隊導師到敦煌參訪。多得李美賢老師教路,好友兼資深文化人小高同行。路線是先訪蘭州炳靈寺石窟,再往敦煌莫高窟及榆林窟,及訪附近一帶絲綢之路重要遣址,如玉門關、陽關、河倉城、漢長城,還有敦煌獨有地貌如鳴沙山月牙泉,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團員大多為中大佛教文化課程及佛光山都市佛學院佛教藝術課程畢業生,也有專程從澳洲飛來參加這團的畫家。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退休大學講師、建築師、電影監製、教師、公務員、會計師、醫務人員、博物館導賞員、企業家和家庭主婦等。當中有初學及資深佛教徒、基督徒和無宗教但對佛學哲理有興趣人士等諸上善人雲集參與,成就今次旅程(圖1)。

桃紅河翠映炳靈

首天我們由香港乘機經西安至蘭州,輾轉到達已半夜。睡夢間聽到窗外下了一夜的大雨。次日我們在晨曦中出發,經有「隴上江南」美譽的臨夏到永靖劉家峽水庫,乘船往炳靈寺石窟。年輕美麗的蘭州導遊告訴我們,蘭州已有數月沒有下雨,春季更是起風沙的時候,笑說我們團中有龍王。[1]一夜大雨後的山路不好走,有大石滾下把路給阻了,幸有驚無險。抵劉家峽水庫乘快艇入炳靈寺石窟,沿途靜觀窗外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再次暗享渡於天地山水間的寧靜和安詳(圖2)。

圖2:靜觀窗外一幅幅渾然天成山水畫,再暗享渡於天地山水間的寧靜和安詳。(作者攝)
圖2:靜觀窗外一幅幅渾然天成山水畫,再暗享渡於天地山水間的寧靜和安詳。(作者攝)
圖3:「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潘仲志攝)
圖3:「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潘仲志攝)

「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圖3)一期一會,每一份緣都來得不易。緣深緣淺,各有因緣。到訪有千六年歷史的炳靈寺石窟,忽然覺得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已不再是難以希冀的事。這是我今世第三次到訪炳靈,依然深感震撼,依然令我心頭盪漾。尤其今次見到換上春裝的炳靈,比往昔更顯清麗恬靜,淡雅閑逸(圖4)。棧道是一條時光隧道,蜿轉地聯繫著由西秦至清代各朝洞窟中的佛菩薩。沿棧道梯級爬上距壩面40多米的第169特窟,再訪窟內獨有的中國最早題記和具笈多風格的早期中國佛像,很想就此留下,與眾佛菩薩一起禪修(圖5)。天然石窟配上環繞的奇峰山水,整個環境都令人輕安自在,沐於春風桃花翠河上,確實是禪修的佳境(圖6)。今次巧遇另一位藏傳漢僧,和善親切,不斷為專程來路過的我們送上祝福(圖7)。唐代彌勒大佛剛完成維期一年多的修葺,新容中猶見唐韻,相信可以穩坐另一個千年。感恩這次能有一照面之緣,再應上這千古之約(圖8)。

六訪敦煌莫高窟

圖9:向歷代眾敦煌守護者禮拜致敬。(林賽玉攝)
圖9:向歷代眾敦煌守護者禮拜致敬。(林賽玉攝)
圖10: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展示佛像的塑造過程。(陳偉民攝)
圖10: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展示佛像的塑造過程。(陳偉民攝)

另一個迎著旭日出門的早上,坐機由蘭州到大眾期待的敦煌。與上次到訪闊別年半,見敦煌今次的轉變稍大,各處都在土木大興中。從前由敦煌市開上山(莫高窟)的路較簡單和短程,現都因開發新路,路面變得廣闊而顛簸。到達敦煌莫高窟,我們先到與莫高窟遙遙相對的山上掃墓,向歷代眾敦煌守護者禮拜致敬(圖9)。然後參觀由日人出資興建的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從其陳列展覽中了解洞窟的開鑿過程、璧畫和佛像的塑造過程(圖10),參觀具代表性的複製窟(圖11)、早期為保育敦煌而留下的學者珍貴相片、以及一批文革時幸得保存的藏傳佛像等。接著參訪院史陳列館,展品包括早期學者為敦煌學所撰寫的論文等(圖12),親見祇是短短幾十年前,敦煌研究院友居住環境竟然是如此樸素艱難,都非常值得我們敬佩。這些參訪對團友來說,正好為明天一整天在莫高窟密集式的參觀洞窟巡禮補上一課實地預習。

圖11:在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參觀具代表性的複製窟。(陳偉民攝)
圖11:在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參觀具代表性的複製窟。(陳偉民攝)
圖12:早期學者為敦煌學所撰寫的論文。(作者攝)
圖12:早期學者為敦煌學所撰寫的論文。(作者攝)

沙丘觀日落月牙

我們趁日落前到達鳴沙山,對於首訪敦煌的團友,鳴沙山也是必訪之地。敦煌,有著人為與天然皆屬世界級獨一無二的美景。鳴沙山內的月牙泉,是變幻無常的沙漠中一彎常恆的水。團友有的走近泉邊,倚亭台樓閣與蘆葦相輕搖;也有團友喜體驗乘駱駝走沙漠,聽陣陣惠風吻掛鈴,低吟當年僧侶、商人和軍隊辛酸走絲路的歌。另有幾位團友和我走上六十多米高的沙丘,從高處看月牙泉(圖13)。看著夕陽映照下的金沙自指隙間流逝,夕陽愈趨下沉,想到敦煌唐代壁畫中喜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所述的淨土和十六觀,頓然聯想起直接觀日,十六觀中之首,日想觀:「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2]當然我們都沒有因而開悟,反倒迷醉於當下眼前美景。迎風,絲巾飄在鳴沙丘,一般的細膩輕柔。風過,日落於月牙泉後(圖14)。

圖13:從嗚沙山丘上觀日落於月牙泉。(陳偉民攝)
圖13:從嗚沙山丘上觀日落於月牙泉。(陳偉民攝)
圖14:迎風,絲巾飄在鳴沙丘,一般的細膩輕柔。風過,日落於月牙泉後。(陳基志攝)
圖14:迎風,絲巾飄在鳴沙丘,一般的細膩輕柔。風過,日落於月牙泉後。(陳基志攝)

夜觀流星灑敦煌

我們下塌鳴沙山旁的敦煌山莊,團友陳公子告之大眾,我們在敦煌那幾天適逢遇上天琴座流星雨,晚飯後各自回寮盥洗收拾,子夜時分再相聚於山莊頂樓的觀星閣觀流星雨(圖15)。夜涼如水,四處漆黑,抬頭仰見上空一幕星際,彷彿收攝了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坐一小時見到八次流星,或大或少,或明或暗。想起佛陀二千五百多年獨坐菩提樹下,夜觀星宿而開悟見緣起法,了知宇宙真理。而末學郤把觀星視為一種浪漫,真是以著染之心,見虛妄之相。聽友人說我們眼前所見的星光,離我們最近的也有幾個光年之遠。也就是說這一點星光已隔上了幾年,才抵達我們的視線。如我們看較遠一點的恆星,它們的星光可以是離我們有上百年、千年,甚至萬、億年之遠。我們繾綣在這銀河星宿下的娑婆,並坐於敦煌山莊的觀星閣,觀星與星之間上億光年的時空,何來一眼?何來一聚?你我今世的相會,難道已是一眼萬年?(圖16)

圖15:於敦煌山莊頂樓的觀星閣觀流星雨。(鄧可欣攝)
圖15:於敦煌山莊頂樓的觀星閣觀流星雨。(鄧可欣攝)
圖16:佛陀夜觀星宿而開悟見緣起法,了知宇宙真理。(丘子乎攝)
圖16:佛陀夜觀星宿而開悟見緣起法,了知宇宙真理。(丘子乎攝)

[1] 龍,為天龍八部之一。梵語nāga ,亦可譯為那迦族。佛經上說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眾龍王中有娑竭羅龍最出名,因牠的女兒就是後來成佛的龍女。天龍八部──又稱八部眾。即:天(deva)、龍(nāga)、夜叉(yakṣa)、阿修羅(asura)、迦樓羅(garuḍa)、乾闥婆(gandharva)、緊那羅(kiṃnara)、摩睺羅迦(mahoraga)。為守護佛法而有大力之諸神。八部眾中,以天、龍二眾為上首,故標舉其名,統稱天龍八部。〔無量壽經卷上、法華經卷四〕

[2]〔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玄義分、十六觀讚、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卷一、佛祖統紀卷五十三〕(佛光大辭典)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a7%b1%e6%85%a7%e7%91%9b%e5%8d%9a%e5%a3%ab/" title="Posts by 駱慧瑛博士"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駱慧瑛博士</a>

英國劍橋大學副院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副研究員及藝術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專研敦煌唐代觀音經變、敦煌吐魯番文獻等。專著《觀心自在──香港觀音誕與觀音信仰探源》為首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獎作品,並榮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出版獎,及著《緣繫敦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