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收攝妄心,回歸清靜—書法中的佛學禪理

讀者諸君如最近有到訪過位於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想必不會錯過它的中國書法展覽,那裡還有一個名為「漢字城韻 – 書法中的詩舞畫樂」的展廳,展示了藝術家筆下的許多創意書法,例如圖中的「觀自在」,那是一副對聯中的三個字,書法家以書圖結合的方式,呈現一幅筆畫相融、別具特色的作品,遠觀近看,皆有意趣。展覽中還有不少作品,都是以佛學禪理作主題,例如以不同藝術風格書寫《心經》或其他經文,很明顯,書法家受到佛教的影響,以佛學題材來豐富書法內容,使得書法藝術多添了一層內涵與意趣。

佛教與書法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結下因緣的呢?這得要從佛教最初傳入中國說起。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歷了從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展階段,追尋三千多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書法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強烈地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佛教最初播於中土,由於印刷術尚未昌明,佛經的流布與弘揚,便得靠紙墨抄謄,且那是當時唯一可行之法,在這個因緣條件之下,佛教與書法便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今天能看到洋洋大觀的各種經文,就是因為歷代前人先輩前赴後繼、不遺餘力地逐字逐句搬字過紙,佛經才得以流傳世間,正法才得以弘揚至今。

除此之外,佛弟子以書法抄經,早已被視為一種自我修行之道,書法不單是養德培福之道,也有弘揚佛法之功,如《法華經•法師品》中有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人一切世間所應贍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湣眾生。」

《瑜伽師地論》中亦有提到,「書寫」乃「十法行」之首。何謂「十法行」?即對於經典十種之行法。書寫,於佛所說之經律論文,書寫流通而不使斷也。星雲大師說:「行此十法能遠離魔害,得天龍護衛,不久當得菩提。例如明代的明勳法師,原名胡文柱,在天啟年間為中書舍人,一日忽患人面瘡,痛不可忍。後來由於書寫《法華》、《金剛》、《楞嚴》等經及《水懺》,遂使疾患不藥而癒。又如宋代溫州參軍,書寫《金剛經》一卷,恭入佛殿供養,於買舟涉海還鄉途中,雖遇風難,而能平安抵岸。」(錄自《星雲大師全集:佛教與書法》)

由此可見,書法寫經何等殊勝。當佛教與書法藝術結合之後,佛法的傳播更為普遍,千百年來,除了僧侶與佛弟子發願抄寫,更成為了不少文人雅士的生活意趣,中國歷代不少書法家與文學家都有寫過相關經文,如王羲之寫《遺教經》,柳公權寫《心經》與《金剛經》,蘇軾寫《心經》與《華嚴經》,還有歐陽詢書《心經》、趙孟頫書《心經》、《金剛經》、《首楞嚴經》、《無量壽經》、褚遂良書《大唐三藏聖教序》、顏真卿書《多寶塔碑》、黃庭堅書《發願文》、趙子昂書《心經》等,這些一代名師,都有與佛教相關的書法作品面世,可見佛教與書法結合,早已成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共同精神素養。且看百多年前於敦煌莫高窟藏經閣出土的經卷文書,自曹魏到北宋年間,便有數以萬卷,當中大部分是佛經抄謄,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今天許多佛門寺廟,多設有抄經堂,提供了一條以筆墨接引眾生的管道。信徒從磨墨、執筆到下手,一勾一線,頃刻專注於當下,收攝妄心,回歸清靜。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