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婁迦讖亂世中宏願啟大乘:菩提人間 (二)

圖:網上圖片

經典原文

佛無垢穢離塵勞,功德眾竟無所著,尊大神通妙音聲,法鼓導義喻諸音。覺天中天脫諸慧,種種香華以供養,以無數德奉舍利,旛蓋雜香求三昧。聞法普妙學具足,遠離顛倒喻滅度,終不想著於空法,當志解妙無礙慧。清淨如月日出光,譬如梵天立本宮,常清淨心念世尊,意無所著不相空。譬如冬月高山雪,若如國王人中尊,摩尼清淨超眾寶,觀佛相好當如是。如鷹王飛前有導,虛空清淨無穢亂,紫磨金色佛如是,佛子念此供養尊。去諸幽冥除暗愚,即悉速逮淨三昧,捐舍一切諸想求,無垢穢行得定意。無有塵勞釋垢穢,棄去瞋恚無愚癡,其目清淨自然明,念佛功德無礙慧。思佛世尊清淨戒,心無所著不想求,不見吾我及所有,亦不起在諸色相。舍離生死無眾見,棄舍貢高慧清淨,遠除憍慢不自大,聞寂三昧離邪見。其有比丘佛子孫,信比丘尼清信士,除去貪慾清信女,念精進學得是法。──《般舟三昧經》卷第三(CBETA, T13n0916a27-b19)

以上偈頌出自《般舟三昧經》,此經譯於東漢年間,正值漢末亂世,經中明確地勸發當時生活在充滿彷徨、苦難與不安的民眾,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以耐心、恆心、大願心,通過「般舟念佛」的方式,最終會看見十方諸佛現前,得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譯經者乃月氏僧人支婁迦讖,一位對大乘佛教經典翻譯的開啟及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大德。

支婁迦讖,又稱支讖,生卒年不詳(大約公元2世紀)。東漢時來到中國的僧人,本是大月氏國人(貴霜王朝),是佛教早期東傳之佛經譯師之一。據《支讖傳》,支婁迦讖通曉漢語,學問廣博,思想細緻,操行淳深,性度開敏,亶持戒法,諷誦群經,志存宣法,以精勤著稱。支婁迦讖於東漢桓帝末年(約167年)到洛陽,於漢靈帝時(178—189年)參與經典翻譯,是最早將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西域高僧。

公元一世紀前後,佛教的中心從印度轉移到了貴霜王朝的迦濕彌羅地區。據一些文獻記載,西域王國于闐(即現在的新疆和田地區)很早已接觸到佛教。佛經由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從大月氏傳入中國。在支婁迦讖從事譯經的年代,貴霜王朝盛行大乘佛教,當時有一批為數約數百的月氏人入了漢籍,他們依照原來的傳統,立寺、齋僧,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佛學初傳入漢土,亦有依附老子的無為、自然等道家之說,可見佛教自古已有的多元民族融合性及本土化特質。

支婁迦讖所譯的十餘部佛典幾乎全屬大乘經典,為大乘典籍在漢土翻譯的開端。在漢代佛教正處於初傳時期,譯出的佛經多半為一卷一部的小部經典,支婁迦讖卻譯出了十卷本的《道行般若經》。能譯出十卷本的佛經實在不易,支婁迦讖難行能行,可見其弘法之發心。

據《梁高僧傳》等籍記載,《道行般若經》本由天竺僧人竺佛朔攜梵本到洛陽。有學者認為現存此經的版本,是由竺佛朔和支婁迦讖合譯出來的。這部經反映龍樹以前印度大乘經典流行實況:大乘佛教的諸法悉空 、 諸法如幻的中心思想,是大乘般若學於漢地開展之始。

《般舟三昧經》宣揚阿彌陀佛淨土信仰,提倡專心思念西方阿彌陀佛,經一晝夜乃至七晝夜,就能在禪定中見到阿彌陀佛,死後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西方淨土思想傳入漢地的開端。現世所用的佛教詞彙,如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西方極樂、般舟三昧、首楞嚴三昧、菩薩行、自性空等等,乃源自支婁迦讖所譯經典。大乘佛教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支婁迦讖功不可沒。

雖然因漢末的紛亂,有關支婁迦讖的紀錄也散失,後世對其生平所知有限。然而,從有限資料可知,支婁迦讖年輕時從佛經中得到啟示,抱著將佛教法水傳入漢土的宏願,不遠千里從月氏來到中土,期間經歷漢末政局不定,親見當時的百姓生活在刀兵與饑饉的極度恐懼和痛苦之中,後來再經歷黃巾之亂。他輾轉住在漢地十多年,從事譯經工作,期以佛法安頓亂世的人心,其願心之大,完全彰顯出大乘菩薩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