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有一個屬於年輕人的共修小組嗎?」一年前,這一問便成就了青梅

學習正念
學習正念

香港梅村是跟隨一行禪師的僧團於香港成立的修行中心,以學習正念生活為依歸,把佛法融入生活之中。六年前,一群擁有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相識於梅村的禪修營;為了能把禪營中所學的延續下去,隨即組成了Wake Up Hong Kong。筆者半年前開始參與他們組織的青年共修工作坊(青梅),與籌劃工作坊的成員和參加者共同經歷了半年的禪修好時光。

一念生青梅

原來「青梅」的構思很久前已經出現,由構想到實踐花了約一年時間。統籌者Lok說:「這六年來我們彼此學習,每隔周一晚上便會聚在太子鬧市之中,與梅村朋友共同修習。日子久了,我們察覺到年輕的修習者最終也沒能留下來,持續修習。每年12月的青年禪營都招來了一群對正念滿有熱誠的人,下山過後熱情便隨即冷卻。六年間我們雖然不斷成長,卻仍然未能聚集一群新加入者。這響起了警號,我們心想或許是時候認真的組織一群修行青年了。」如此一念,慢慢產生不同的想法和意見,他們開始構想如何吸引年輕人進入佛法的大門。

青年人面對的壓力毫不比年長的少。這幾年來,社會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可見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十分大,學習正念生活正是給予青年一個空間,讓他們學習與內心溝通,增強抗逆力。青年人當遇上學業、感情、家庭問題,往往比較喜歡跟年紀相近的人傾訴,能否為他們建立一個有共鳴的平台,十分重要。

一年前的Wake Up聚會中,另一位青梅統籌Vivien向同修問道:「我們可以有一個屬於年輕人的共修小組嗎?」她說:「我們意識到年輕人擁有自己的世界,我們所關心和珍惜的有時與老一輩不相同。例如年輕人可能比較關心政治、環境保育,又可能比較喜歡談情說愛。因此,我們希望建立一個適合年輕人的修習空間!用不同的形式把正念帶到青年人生活之中。」沒想到輕輕一念,便成就了為期六個月的共修計劃,為青年人建立共修平台。

青梅Vivien帶領禪修
青梅Vivien帶領禪修
青梅共修
青梅共修

困難中學習

「青梅」由籌備、實踐到工作坊圓滿結束,一點都不輕鬆。為處理意見不合、人手不足、資源缺少等情況,Wake Up成員各自分配好工作,並一起討論不同意見,不讓分歧演變成心病。Lok坦言:「我們都會把修習帶到整個過程之中。討論期間亦會為大家重新檢視過去修習上的盲點,例如太過執著於某一種形式或說法,以及對於組織服務中所擔當的身份和角色。」不知不覺間,他們也藉著建立青梅而成長了。Lok表示:「我們對佛法的認識也變得踏實了。」

實踐中的成果

青梅第一期決定以「照顧自己的心」為主題,用六個月時間一同探討自己的內心。很多時候年輕人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面對困難往往不知所措;工作坊嘗試運用善巧的方法,例如遊戲、角色扮演等協助參加者了解自己。Vivien 說:「年輕人面對的壓力來自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心,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看護內心,就有更大的力量面對困難。」

如是,六個月的修習夜立刻展開。工作坊分享了不同方式的靜坐法門、深度放鬆、運動、接觸大地和唱歌,嘗試讓大家藉著身體、感受、想法和事物(四念住──身、受、心、法)來了解自己的心。或許是年紀相近,筆者發現參加者都十分願意把修習和生活上的疑問拿出來討論,感覺大家雖然認識只有數月,但很快便能建立信任,獲他人的聆聽和得到充分尊重。這正是Lok和Vivien希望建立的共修間的互信。

青梅:愛的溝通工作(非暴力溝通工作坊)
青梅:愛的溝通工作(非暴力溝通工作坊)

青梅工作坊的內容並沒有局限在靜坐、唱誦和拜佛之中,而是結合了不同形式的修習。「青梅的出現,讓我們更有彈性的把值得學習的法理納入其中。」Lok和Vivien指半年前梅村同修Barbra Esher來港為香港僧團舉辦了非暴力溝通工作坊,他們當下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內容與正念相通,而且深化了愛語和深度聆聽的技巧。青梅讓他們發揮更多的創意,把彼此生活中遇到的修習心得匯聚一起。

有見及此,青梅舉辦「愛的溝通工作坊」,教導與朋友連結和深入溝通的技巧,例如正念地覺察對方說話背後的感受和需要等。隨後亦舉辦了「正念瑜伽工作坊」,希望透過瑜伽的肢體動作,配合正念呼吸,讓參加者把身和心合一,體會正念和專注的狀態。

透過計劃,參加者發現修行並不止於靜坐,生活中每個細節都可以用作了解自己的心。因此大家意識到青梅所教導的並沒有局限在每月的三小時共修之中,而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參加者Mandy說:「共修的路上有一班有心人相伴,感謝 Vivien、阿樂及其他同修把意念化為行動。藉著既新鮮又貼近生活的方式來反思與修行。由於大家年紀相近,修習上的疑問可以和共修討論。最深刻的是參與非暴力溝通工作坊以及之後的練習,以一個嶄新的角度把佛法融入生活之中。」

香港梅村 - 蓮池寺
香港梅村 – 蓮池寺

筆者亦初次對佛教中有關愛語的教導有更踏實的感覺,並且可以有效地運用在生活之中。例如面對朋友惡言相向和不斷的批判自己,筆者嘗試覺察自己當下的感受和需要,並且如實地告知對方,使彼此間不會因為言語而產生誤會。參加者Christy亦認同:「上星期我看到宿友為小事爭論,當我記起工作坊的內容時,我嘗試了解他們彼此的需要和感受,而不是直接處理事情本身,結果讓我感到滿意!」

青梅成樹

每顆種子都渴望長大成樹。筆者認為青梅在凝聚青年修習者的目標上已有成效,能夠為僧團培育幾位有耐心的青年已是難能可貴,因為他們亦會成為下一顆青梅的播種者。Lok談到青梅的未來,「初初到來青梅的二十人只有不到一半走到最後,然而我們沒有失望,因為我們知道只要多了年輕人走上修習的路,便有足夠因緣種植更多的青梅樹。我們有很多想法,電影、書本、繪本和音樂等表達形式仍有待我們探究,希望下一棵青梅樹會以更精彩、更有活力的形式出現。」相信未來青梅的參加者亦會參與香港梅村的不同活動,漸漸成為播種的一員。

修習路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年輕人需要一個共勉的平台,把修行和生活上的得與失共同探討,才能把佛法真正的帶入生活之中。

年年來自五湖四海的年青修習者
年年來自五湖四海的年青修習者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