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我們到了這個年紀,還有人會給忠告嗎?

有一天,筆者在銅鑼灣準備過馬路等交通燈轉色時,看到對面馬路一個穿著白衫白褲校服的學生,突然希望可步入時光隧道,想像和當年還是少年的我相遇,很想向他掏出活了大半生後種種的經驗,讓他「將來」少作愚蠢的選擇,懂得與人較和諧相處,行少些冤枉路,走回康莊大道。我一方面細想:究竟我要說哪些幫到「我」的話。另一方面,反覆自問當年的我會否理會現在的我?我們一生有幾多次會接受別人的忠告?

有位朋友去了台灣出家多年後,有一次來港辦事,大家互說近況。筆者告訴她自己一直學禪,並在佛門網寫有關文章。事後又選寄了幾篇作品給她閱覽。她給我的回覆是疑惑那些文章的作用,因為說給沒有實踐修行的人,沒有共鳴;說給已經有修行經驗的人聽,卻又是不必。我也聽過幾位師兄或師姊說過:「一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或者補充:「世間事物都是一期一會,經驗不能複製的。」

筆者也曾試過參加第一次禪修時身體產生氣動,既興奮又不知所措,回家後偶然在印順法師的書,看到一篇名為《美麗而險惡的歧途》[1],指導正信的佛弟子如何處理身體不由自主的運動。好笑的是我在去禪修營前,剛讀過那本書及看過那篇文章,但是如水過鴨背,沒留下任何印象,或者因為那時不覺得與自己有關吧。可是發生狀況後,那卻成為助我釋懷的參考――相信這也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卻在中國佛教的大乘諸宗之中留下的文字最多的原因。

那位法師朋友的意見教我想起「野人獻曝」的故事,很多人會笑那位農夫見識淺薄、孤陋寡聞,我卻欣賞他肯將好的東西與人分享的赤子之心──如果不去計較他後來想藉此得到君主獎賞的貪念。回顧中外文學,雖然我們沒有李白天馬行空的幻想力、蘇東坡氣勢磅礴的詞風,亦不會擁有賈寶玉大觀園多彩的生活、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所描述的鄉間遊歷及當年巴黎上流社會的交際。但是多得這幾位文學家的心思,跨越時間和地域,打開眾多讀者的眼界,有人甚至出版一本書論說普魯斯特可以如何改變我們的生命。[2]

相信喜歡閱讀的人較會有興趣知道別人的看法,往往更因看到書中某些文句深有共鳴而心生喜悅,不過,大部分人在生活中,不太想聽別人的經驗或忠告的,甚至明知故犯。

果醒法師就問過我們到了這個年紀,還有人會給忠告嗎?另外,我們又是否仍好為人師?聖嚴法師就曾給他以下的建議:「果醒,別人沒有請你發表意見,你不要發表意見;別人請你發表意見,不要不發表意見;發表意見以後,也不要期待一定受採用。」這段說背後的意義是甚麼?果醒法師指出是無我,他一直記住了。[3]


[1]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台灣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新版二刷),313-328 頁。

[2] Alain de Botton: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Vintage International)

[3]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無盡身教》,7-2今生與師父有約(二),68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