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陳太太。」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第一句想說的話。
4月7日,大埔慈山寺舉行「三步一拜報親恩」法會,上午我作為記者,與攝影師同事到場採訪;下午,我則以參禮人的身份,與數百人同時三步一拜,向我的母親和姨母表達謝意和愛意。
上午,當受禮人在迴廊觀看子女或親人跪拜時,我四處張望,心裡在想該跟誰聊天呢?我見到陳太太倚著欄杆,臉上展露會心的微笑;從笑容裡,可以看到她內心的安詳,還有一份含蓄的喜悅,活脫奚淞先生筆下的「自在容顏」。
用拜來解結
原來,陳太太笑的時候,還沒有看見女兒Maggie(陳柏姬)。「我女兒懂事,懂得迴向父母,我好開心。現在的年輕人太矜貴,沒有了孝親精神,這次活動讓年輕人重歸正途,學習尊重長輩,以禮待人,與人分享,感恩知足,也學習與人易地而處,減少社會的戾氣。」謙稱自己還是初學佛的陳太太,說最近學了一句話:「凡事轉念,轉個心念,結便能解」。
誠然,我們心裡的糾結,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放不下,放不下自己抱得牢牢的得與失、對與錯。拜,五體投地的拜,不少人覺得是宗教狂熱份子的沉溺行為;掏空內心持久的拜,其實是一種自我反思,可以讓我們把人與事看得更清楚明白,重新發現自己內在的善。
從山腳到觀音聖像三步一拜,須跪拜數百遍,歷時超過一句鐘。上午採訪期間,發現不少參拜者已是白髮蒼蒼的長者,不禁訝然。寺方很用心,為了讓參拜者(特別是年輕一輩)感受父母的辛勞,給各人一個內藏大悲咒水的小背包,模擬背小孩的滋味。下午,當我加入參拜的行列,發覺的確不容易,中途甚至有人表示眩暈,被迫退出。
經書裡的親,現實裡的疏
然而,這丁點的苦又算是什麼?慈山寺住持洞鈜法師引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指出父母對子女有十個大恩,如「懷胎守護恩」:懷孕初期,為了保著「如草上珠,朝不保暮」的胎兒,「羅衣都不掛,妝鏡惹塵埃」;又如「遠行憶念恩」,講述子女離家遠行時,母親「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經中又提及子女生病時,「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又,佛陀向路邊的枯骨禮拜時,表示男骨色白且重,女骨色黑且輕,乃是因為母親「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現黑色,其量亦輕。」看到這裡,我想起了日本電影《東京鐵塔》(2007)的一句對白:「老媽只會做飯打掃,沒有什麼成就,是因為她放棄了自己一半的生命,用來成就兒子的人生。」
母親與子女,身心相連。我跟媽挺好的,卻因為是男生的關係吧,極少擁抱;上街也會把臂同行,手拖著手卻只有兩次──其中一次更是在醫院裡,母親咳血,我去探病,當時還沒收到檢查報告,心裡充滿無常的恐懼……
珍惜當下,彌補過去,創造未來
三步一拜過後,參拜者回到禮堂裡,跪著向受禮人獻花供水。寺方工作人員解說:花獻給母親,因為母親就像花一樣,把最燦爛的年月奉獻出來,照顧子女,當青春不再時,母親依然像觀音一樣,時刻守護子女;水則供予父親,因為父親是生命之源,在外奔波勞碌,像水一樣不斷提供家庭所需。
獻花供水之前,洞鈜法師帶領會眾進行「慈心禪」:「請各位閉上眼睛,觀想你的父親母親站在面前,微笑著。他們牽著你的手向前走,一路微笑著,走到光明的地方……。」
陳媽媽哽咽說:「當我看著女兒為我三步一拜,我好慚愧,因為我從來沒有向我的爸媽這樣付出過……女兒這樣做,我好開心。」
女兒Maggie馬上搶著說:「不會啦!2011年春節,我和媽去台灣參加朝山團,當時媽已年過六十,在佛光山由山腳三步一拜走上去。媽都做了!」
「那次經驗很深刻,我當時還不是佛教徒,因為看到女兒的改變,我也想多認識佛教。我專心向著目標進發,竟然不覺得辛苦,內心充滿喜悅。」陳媽媽重拾了笑臉。
當我說我害羞,甚少與媽拖手擁抱的時候,Maggie說:「我和媽上街都是十指緊扣的!」陳媽媽更給了我一個深情的擁抱,著我記得要抱抱。 那天下午,我抱了我媽,也跟姨母做了人生中第一次擁抱。
「所有人不分宗教國籍,只要保持正念,可以讓社會和世界更融洽美好。只要每個人願意付出一點點,便可以扭轉局面。」Maggie說。
後記:
如Maggie所言,我們都是有福之人,有跪拜報親恩的機會。感謝我的母親,她來了,沒有太晚的遺憾。感謝我的姨母,她去年輕微中風,卻似乎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積極面對病患,我希望這次活動會是她的一口強心針。感謝攝影師同事阿惺,為我們仨捕捉了最美的時光;並感謝慈山寺諸位法師及同仁,舉辦了這場莊嚴的法會,讓我們身體力行,感受到佛經裡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