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倫悲劇再添一樁,「狠父殺三子女後輕生:三死一傷」。這則由毗鄰寶島傳過來的新聞,如一記悶捶敲過來。我錯愕之餘不免喃喃自語:「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往下閱讀,令人寒毛直豎──狠父將子女逐一殺害,爾後再自殺。常言道:「虎毒不吃兒」,況且還要逐一將子女行刑金是甚麼原因,致使一個和樂美滿的家庭,就這樣變得支離破碎?僥倖生存的大女兒,因咽喉慘遭割破,無法言語而用手機寫出:「我恨爸」;可想而知,往後的人生中,她需要多少時間來彌平這股創傷。
在筆者探索經論之餘,無意中亦發現原來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此類的人倫悲劇也曾發生。在《中阿含經》〈愛生經〉裏,記載著為何會發生此類悲劇?由於經典原文頗長,筆者將簡要的帶出重點,摘取其精要而棄冗贅部分。
故事起源於失去獨子的一位婆羅門居士,他在深受打擊之下,茶飯不思面臨崩潰邊緣。佛陀因其萎靡不振外加魂不守舍的情況,而關心詢問他的情況。當佛陀知道他剛失去摯愛的獨子之後,直截了當告訴他:「正是如此,當你有了愛,接踵而來的必是憂、悲、惱、苦、愁戚 以及哭泣。」而婆羅門居士聽了,不能理解佛陀的見解,據他所知愛之後,隨之而來的不是「快樂」嗎?。
佛陀的這番言論,輾轉傳到當時的國王波斯匿耳中,他好奇為何佛陀有此一說,遂派使者那利鴦伽前往向佛陀了解。當那利鴦伽代國王向佛陀問好之後,直接表明此行目的。佛陀為他解答說:「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母親去世了,或者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朋友去世了,是不是會感到悲傷呢?答案是肯定的。」接著佛陀對那利鴦伽說了個故事,其中大意是舍衛城附近有一對貧困的夫妻,丈夫因為貧困,而讓妻子娘家看不起,因此他們逼迫妻子另嫁他人。但因接受不了即將失去摯愛,丈夫於是有一天便將妻子殺害,隨後自己也自殺,他認為這樣才能永遠的擁有妻子。以上即是因為愛,爾後有憂、悲、惱、苦、愁戚以及哭泣的伴隨而來。
如上所述,經典故事與現代的倫理悲劇如出一轍,道出愛之後,跟著來的是諸多的痛苦與煩惱。無論是愛人或是被愛,都離不開互相間的心裏預期,外加「主宰」抑或「掌控」的欲望,一旦發生變化(無常),也就是種種脫序行為的開始,緊接著痛苦就跟著來了。可見,現代悲劇的發生,無非是因一家之主的父親,將妻子兒女視為自己個人資產,單方面認為自己有決定他們生死的權利,所以當懷疑妻子背叛自己時,因而付諸行動,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愛」可以涉及很廣,包括人、事、物,最令人嚮往的,莫過於找到一生中的最愛。但世事無常,「愛」隨著時光的流逝,或多或少會變質,那早知會變質,還應該繼續去愛嗎?愛得綿綿密密,形影不離難分難捨,讓彼此間沒有絲毫的縫隙可以呼吸;那當愛變質,可想而知結果就是窒息而亡。佛法也說愛——大愛、慈愛,並非以自己的執受為出發點,也沒強烈的佔有欲望,只是出於關懷與付出,沒有求回報。如果愛的出發點,是希望對方永遠呆在自己所畫的圓圈裏,以這樣的心態去愛,往往都是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