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思惟的修練

──本文根據30/5/2012講座錄音整理

禪修,又稱為「禪定」,據經文解說,一般分為兩個部份:一是「止」,二是「觀」。「止」,指專注一個東西,並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專注的目標不再改變,心完全留意並安住於這個目標上。目標可以是很多方面,例如專注於呼吸、留意著自己呼吸的一入一出,覺知它入,覺知它出。這樣訓練自己的心不斷地專注於一個目標,如專注於呼吸、專注於念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也可以專注於步履,這些都稱為「止」,就是專注一境。

禪修第二個部份稱為「觀」,就是去分別、去了解、去深究、去明白。這個觀察是很豐富的,相反地止卻是很單調的──專注於一個目標,不去分別,不去改變,雖然你所專注的目標本身會不斷變化。修觀時,我們就要多角度清晰地去了解專注的目標,譬如是觀察你的呼吸,你不單只觀察它入與出,還可以進而觀察:這個呼吸是什麼一回事呢?它是長抑或短、是急速還是緩慢?你又可從文字來入手,例如師父說呼吸是四大[1] 之一的「風」在身體流動,而「風」能夠在身體流動,是因為我有生命,呼吸是依靠我有生命。當你再觀下去的時候,會想及即使呼吸本身都是種種因緣條件,是緣生緣滅的現象。這個就是觀察。

現在一般人禪修都喜歡修止(專注一境),而不十分留意修觀。

近來很多人對禪定功夫做了很多研究,其中一個研究,是香港大學的陳家寶醫生主持的。她是婦產科醫生,她教導懷孕的婦女很多禪修方法,包括呼吸 (breathing)、禪行(Mindful walking)、禪食(Mindful eating),還教她們慈悲觀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又稱作「慈心禪」),教導了六七種方法,要她們在懷孕的時候去做這些禪修。但是由於這些孕婦們都忙於工作以及照顧家庭等等,結果是什麼也沒做,只是做了慈悲觀。修習慈悲觀其實很簡單,只要想著:我要對自己慈悲些,我要祝福自己,願我幸福、願我快樂、願我健康,願我的B B 健康、願我的B B快樂、願我的B B 福慧增長,希望整個世界上的人、整個世界上懷孕的準媽媽及她們的B B都幸福,乃至整個世界的所有人都平安幸福。這數十位參與研究的孕婦,只是在每晚臨睡之前,輕撫著肚子,祝福自己及BB,乃至全世界的媽媽及她們的BB健康快樂,一直想著直到入睡。如是者持續了一段時間,從懷孕至臨盆分娩。究竟單是修慈悲觀有沒有作用呢?

研究人員在這些母親分娩時抽取BB的臍帶血作化驗,量度血液內某種元素的含量,這數據可以顯示嬰兒的情緒健康狀況。結果發覺,這些沒做別的而只是做慈悲觀的孕婦們,她們BB的情緒健康,比起其他 BB有明顯的良好、正面的分別。

我想說的並不是禪修對孕婦的重要性,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或想要懷孕的。我想表達的是修觀的重要。

關於陳家寶醫生的實驗──對於母親修慈悲觀的研究,當然,母親修慈悲觀相對是容易的,因母親懷孕的時候充滿著母愛──當她觀想及祝福自己幸福,也祝福BB幸福,乃至全世界的孕婦及她們的BB都平安幸福時,那是發自內心的,而BB在她腹中能感受得到,很自然地起作用,這樣的禪修效果是很明顯的。

此外,我們[2] 也做過一個實驗,跟一些中學生做了二十個工作坊。這些工作坊教學生們做很多方面的活動,包括遊戲、禪修,還有其他活動。其中一批參與的學生來自佛教學校,既要上佛學課,也來參加工作坊;而另一些些學生只是上佛學課卻沒有參加工作坊;也有些學生是來自隔鄰的非佛教學校,既沒有上佛學課也沒有參加工作坊。我們用一年時間觀察,上佛學課和參加工作坊對於學生的精神健康,及其面對和處理壓力的能力是否有益處,當中的關係等。我們發現參與工作坊而佛學科成績合格的同學,比較沒有參與工作坊的同學,在一年內面對及處理壓力的能力都有明顯的改進。但是對於佛學科不合格者卻起不到作用。而只讀佛學而沒有參加工作坊者,也同樣得不到改進。當然,什麼也沒做的同學也就是依舊的模樣。

我們同時發現,參與工作坊的同學們佛學科成績的高低,與其面對及處理壓力的能力之提升程度有著明顯的關係。佛學科成績越高者,於工作坊的受益也較高。相反,佛學科成績越低,工作坊對他們的效用就不大。得出的結論很簡單,就是一定要有較好的佛學知識,又要參與工作坊訓練,才能提升精神健康和處理壓力的能力。而佛學科成績不好,即使參加了工作坊也無從裨益。意思就是如果沒有正確的佛學知見,你就沒有修「觀」的條件。例如,假使你想去除我執,但你不知什麼是「五蘊」,更不明白什麼是「五蘊皆空」,你是無法去除我執的。同樣地,如果你的佛學知見很好,完全明白「五蘊」和「五蘊皆空」的文義,但卻沒參加工作坊,沒接受禪修訓練的話,那也只是流於知識層面,你的精神健康也是不會提升的。

再說修禪定,觀的部份很重要。但在一些禪修經典裡,修觀的方法和我們現在教的方法有些不同。經典裡的觀修方法會教你擷取一段經文,例如你想培養對佛陀的尊敬(因尊敬佛陀有很多功德),可以念佛作禪修,或選取一些稱讚佛陀的經文來唸誦,如「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開始時你應唸誦這些句子,不斷的重複唸誦;這樣還不足夠,我們要理解、明白為何「天上地下無如佛」:現在這世間的凡夫,大多是被眼前世間欲樂所束縛,沉醉在短暫的歡愉中;唯有佛陀具有甚深智慧,見到無我的事實,明白到此有故彼有的因果關係,以及成就了無上的慈悲,因而我沒有見到在這個宇宙世間有任何一個眾生的生命猶如佛陀的無私、自在及慈悲。我們如是者繼續觀想佛陀的偉大,佛陀福德之殊勝,我們今天的衣食都是靠著佛陀福德的庇蔭……佛陀的福德與智慧皆圓滿,以至我們依著佛陀遺教而在輪迴中得到出路,凡此皆是受益於佛陀的德行及智慧;我看不到一個眾生,不論是天人也好、鬼神也好,是擁有等同佛陀的德行及智慧者,果然真是「天上天下無如佛」!

透過文字去了解、去明白為何佛陀這麼偉大,不斷思惟佛陀之功德智慧,繼而研讀經文、深究義理,慢慢地越來越歸納、越來越專注,經過不斷地重複,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到了最後,你只需說一句「天上天下無如佛」的時候,由於你的閱讀、聆聽、思惟、觀察所得,已經深深地接受了這個事實,所以單是聽到這句話你便能整個人融入去了。這就是由「觀」而入「止」的一個方法。

我相信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修習由「觀」入「止」來幫助我們獲得平靜、斷除煩惱或是提升心靈,應該是比較快一點的。好像陳家寶醫生對孕婦做的實驗,只是教導孕婦不斷思惟及祝福自己及BB幸福,也能令自己和BB的精神健康都明顯地提升了。

我們學佛有沒有進步,並不是看你懂得背誦多少部經典,懂得唸誦多少咒語,而是看你的煩惱有沒有減少了;貪、瞋、痴是否減少了;慈悲心有否增加了。對於自己的煩惱有沒有少了,其實很易檢測,你只消看看自己是以前開心一點,或現在開心一點呢?你又可想像如果有人罵你,以前的你比較容易生氣,還是現在更易動怒?如果都同樣容易生氣,則表示你學佛並沒有進步。又或者你現在雖然學了佛,你的擔憂和恐懼卻似乎比以前更多,則表示學習出了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應該實踐上述的方法,那麼你將會發現自己斷除煩惱、培養慈悲心的進步會快一些,因這是一個針對性的方法。

其實禪修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幫自己做思想工作。就用戒煙作為例,如果你時常思惟吸煙的感覺如何美好、對你如何重要、吸煙可以提神、你不可一日不吸煙……等等,那你就戒不了煙;即使你看到了煙盒上寫著「吸煙危害健康」、「吸煙會導致癌症」……的警告,因為根本沒有「上心」。

如果你真的想戒掉煙癮的話,應該用禪修方法。首先要認真審視吸煙會引致什麼問題,閱覽相關書籍,和肺癌患者傾談一下,看看圖片裡患癌的肺部是如何污穢不堪,並且把它放在顯眼的地方,經常觀看它;同時認識香煙裡的尼古丁與肺病的關連性,看看尼古丁引致肺癌的數據,然後再想像一下吸煙的感覺,感受一下尼古丁的氣味。經常將吸煙和肺癌聯繫起來一起思惟,時刻反覆地持續地如是思惟,經過三至四星期,你便應該可以戒掉它。但是在這過程中,你一定要認真鑽研,了解吸煙的禍患,並取得數據來支持這些事實,這樣你一定可以改變到你的心。

同樣地,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很執著的,你便應該觀察和思惟:其實我所執著的究竟是什麼?我執著我的身體?我執著我自己的想法?或者我執著我所愛的物件?其實這個「我」的範圍可以很廣的,但我們可以逐一拆解。

再舉個例子,假如你很喜歡吃炸雞,無炸雞不歡。但你現在想戒掉它,則同樣須要先了解它多一些。例如了解它的製作過程,了解雞隻被宰殺是如何悽慘,繼而再想想貪吃炸雞這個心念是如何生起。也許當嗅到它的氣味,又或是當想起將它咬在口中的滋味,就生起了想吃的欲望。當你發現原來自己如此這般地想著,貪吃的欲望就來襲了,你就可以針對性地處理這個欲望。當欲望來時,你立刻觀想炸雞的製作過程、觀想雞隻的死狀、思惟牠的悽慘;還有農民飼養雞隻時,為了要讓雞隻快速長大而在飼料裡添加激素以及催肥荷爾蒙,導致我們吃雞肉時也就無可避免地吃下了這些有害的化學品,而我們的身體也因此而變成癡肥。我們思惟吃炸雞如何損害健康,不斷思惟吃雞肉的禍患,因而清楚知道這是完全沒有好處的,以及這貪吃雞肉的念頭是如何虛幻不實──了解它如何生起,如何息滅,瞬間起落。如是思惟的結論是,吃炸雞畢竟毫無好處,不吃也罷,既對自己無益,也對雞隻無益。如是不斷地思惟,反覆地思惟,深究而專注地思惟,不久你就能說服自己,可以戒除吃炸雞的念頭和習慣。

其實我們絕對可以透過思惟訓練來改變自己。佛陀教我們的這個禪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心,而心的改變將會為自己帶來幸福和安樂。因為我們有佛性,而這正是眾生能夠改變的最關鍵因素。如果你想改變內心的某些煩惱或執著,可以做「止」和「觀」的禪修,先「觀」後「止」,針對問題然後處理它。譬如你經常覺得自己不如人、沒本事、比較憂鬱甚至抑鬱,乃至於自卑等,你可以這樣想想:其實我還不算太差,雖然不是完美,有些瑕疵,但總括來說都還挺好的;雖則有缺點,但也有很多優點,世間上又哪有完美的人呢?其實我和其他人差不多,整體來看還是不錯的。這樣反覆思量:我真是不賴的,雖並不是聖人,但基本上是蠻好的。這樣不斷地給予自己信心,並且相信我如是思惟,我的心也將會改變。

禪修就是思惟修,是思惟的訓練,而通過思惟的訓練,我們可以改變一己的內心世界,從而得到更好、更自在的人生,並且在面對人生困境時也不會手足無措──因為我們懂得處理我們的心。當你處理好你的心,你對你生命便有把握。所以佛陀遺留了禪修這個好方法給我們。

慈悲觀可以令自己的恐懼感減輕,可以改變惡習和消除煩惱,這些全部都可以透過禪修來達到。因此禪修這個方法很值得我們多花點時間去研究、去學習、去把握,而且不斷重複地去做,俾使自己的心更自在安樂。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禪修須要訓練,只有經過訓練,心才會有力量。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現在的人心靈沒有力量,丁點苦楚都忍受不了,些許困難就輕言放棄,這是因為心未經訓練故而不能堅持。當你有禪修的訓練,你的心就有力量,你就能夠面對困難,能夠堅持下去。

禪修除了給我們心的力量之外,還會帶來智慧。智慧相當重要。禪修帶來的智慧可使你作出適當的抉擇。人生充滿無量無數的處境需要作出抉擇:選擇你的路向、選哪一所學校、選修哪一學科,乃至選擇你的婚姻、選擇你的配偶、如何面對死亡……,這全都是抉擇。禪修能訓練我們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的抉擇,這就是智慧。智慧的培養可以透過禪修而達到,即是通過「止」與「觀」的訓練。所以,如果你想提升你的生命質素,你一定要禪修。空想提升心力、增進智慧,而不作禪修訓練,難矣!因此我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每一個禪修的機會,好好訓練自己的心、培養自己的智慧,從而為自己以及他人帶來幸福和安樂!


[1] 佛家說的四大,即地、水、火、風。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參陳義孝編,竺摩法師鑑定: 《佛學常見辭彙》)

[2] 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