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志蓮淨苑位於九龍鑽石山南麓,西面眺獅子山,背山面海,遠眺港島。[1]1934年,覺一法師、葦庵法師師徒發宏願成立為一所弘揚淨土的女眾十方叢林,立志培訓人才,推動僧伽教育,法不孤起,因緣而生,陳七先生優惠售房,得到藍昌源居士慷慨捐贈,一座命名志蓮淨苑專以出家女尼眾安心立命、專心修行的女眾叢林自此屹立於九龍半島之上。在當時以男性僧侶為主的道場來說無疑是破天荒的。在當世亦是一間具有規模及名聞遐邇的佛教道場,興辦教育、安老及文教等服務予市民大眾,這也不負開山祖師對於蓮宗慧炬、弘揚淨土傳續香江的寓意。[2]拙文旨在論述志蓮淨苑興辦義學的過程,以及其放諸於時代背景,時代限由上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
初創的志蓮淨苑設立佛殿客堂,領眾念佛禮懺,講經說法,道場漸具規模。葦庵法師於1939年創立佛學班,在淨苑空地搭建棚架親自執教,時四方來參學者眾多,其中還有三名女學生。[3]葦庵法師已開始置備佛像,借得款項來辦理申請土地等手續,有意建造一所具規模之寺院。然而,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1941年12月25日-1945年8月15日),1941年佛學班停辦,兩位法師率數位徒弟留守淨苑,度過這個艱苦的歲月,在亂世中左支右絀支撐道場運作。不幸,1943年志蓮淨苑相繼失去兩位開山祖師,首先是葦庵法師因病往生,四天後其師覺一法師早登極樂。志蓮淨苑相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慘淡景況,同年5月成立志蓮維持委員會,決議禮請靄亭法師為該苑第二任住持,負責處理苑內外一切事務。1945年,日佔政府徵用該苑用地,迫令所有佛像、物品全部搬走。幸得法雲精舍相助借與地方安奉佛像及物品等。同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終結,日本戰敗投降。靄亭法師退任,宏智尼師繼任監院。1947年6月2日,該苑特別理事會決定舉辦女眾道場,並於1948年7月18日志蓮同人大會上一致通過,令葦庵法師發心建立一所女眾十方叢林的遺願最終實現。[4]
香港開埠後,黃大仙區屬於新九龍。1937年,港英政府劃分新九龍四區(九龍城、九龍塘、深水埗、荔枝角),黃大仙區當時屬於九龍城區。日佔時期,黃大仙區屬於元區和啟德區。[5]戰後大量國內難民湧入香港,令香港人口急劇增加,獅子山腳下的黃大仙區鄉村在日佔時期遭遷拆,為新移民提供寬闊土地,在老虎岩、東頭村和鑽石山一帶搭建臨時木屋,令獅子山腳下形成一大片寮屋區。這個宏觀因素導使人口增加,另一個客觀因素是黃大仙地區缺乏貫通東西九龍的公路,亦沒有隧道由九龍通達沙田。這亦意味大量兒童湧現該地區,若要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其他地區大費周章,甚至是長途跋涉。[6]為解決當地沒有學校而存在大量兒童失學的問題,志蓮淨苑創辦義學無疑為滿足該區居民孩童的上學需要,為當時黃大仙區的唯一佛教學校作育英才,這亦標誌著該苑集中資源以興辦教育服務社會的肇端。
1947年,淨苑第二任住持宏智尼師修繕屋宇興辦義學,身兼校長及教師兩職歷三年之久,為附近貧苦的失學兒童提供教育機會。據宏智尼師述及「四十年代之鑽石山區,一片荒涼,野草叢生,人口疏落,居民多以務農為業,村內兒童,失學者眾,因附近並無學校,上學要到較遠之九龍城,路途崎嶇,交通不便,且多屬私校,需繳交學費,非區內居民所能負擔。」[7]1948年,宏智尼師得到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居士協助向政府立案,並獲教育署批准正式成為志蓮義學,聘請卓容珍和梁麗嫻女士為教師,暫供淨苑內兩佛堂上課,學生人數三十多人,堂費每學期兩元四角。淨苑亦須向各方善信籌募經費,藉以支付教師薪金每月數十元。值得一提在當時物質缺乏及人手不足底下,宏智尼師能夠以悲願克服種種困難,達致辦學的目標,並獲教育當局批准成為辦學團體之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同年,該苑向政府註冊為有限公司。1949年,宏智尼師退任住持兼校長,到大嶼山靜修。
新任住持寬慧尼師繼任校長,學生漸多,班數增至四班,並得到校董陳靜濤、林楞真、王學仁等三位護法居士護持,自建校舍,設置課室六間。並且邀請資深教育界人士張致誠女士協助校務發展,令校務漸具規模,學生人數增加。[8]1950年12月,義學獲教育司署批准成為津貼學校,學生人數遞增至200多人。1951年,寬慧尼師將擴建殿堂增建課室,將原來游池填平改建為新校舍操場。[9]1951年1月14日,新建的義學校舍正式開幕。[10]
1953年一位筆名貝葉的作者曾參觀志蓮義學,並作出以下的評價:
「寬慧師的前身,港九佛教人士都知道她是香港佛有緣素菜館主人的『六姑張慧炬』。她平時很用功,既有佛緣,又有人緣,所以一出家後,盡忠職責,略為奔走,擁護者多,就成為今日尼眾界的紅人了。她和六祖一樣,不多識字,但她有一股熱烈的毅力,和精進勇猛的菩提心,所以她要做的事,要興建的房屋如大殿、普洞塔、地藏殿、觀音殿等都逐漸落成。……尤其難能的是她和張居士等努力的志蓮小學是頗有生氣一間佛教學校!現在港九之間的佛教學校,除了東蓮覺苑的寶覺學校,和大埔的大光學校,其他佛教學校的設備,恐怕都不及他(志蓮義學)完全了?本來在牠(她)未接任之前,志蓮已有小學,不過是很小的,只有兩三班,學生亦不多,設備更簡陋;她接任不久,與學校當事諸人悉力合作,就將學校擴展,增加至五六年級。年前且得一位大護法張福明居士的資助,校舍已重建一新,因為辦得好,成績合格,亦獲得政府的津貼。現在不但各級校舍都是新的,且有學生課外運動等設置了。校中所授的功課,除了普通小學應授的課程外,加授佛學一課。據說以前是由繼航師担(擔)任這課佛學,現在因繼師不在,已由胡仁偉居士擔任了。其他教師職員共有十數人,學生則有二百多人。教師既能戳力盡責,學生亦多勤學用功,所以辦得很有精神。」[11]
貝葉的背景殊不簡單,他與葦庵法師在寧波觀宗寺的弘法研究社曾是同窗。所以,他到香港不時能在志蓮淨苑作短暫的停留,經歷葦庵、靄亭、宏智至寬慧法師為當家師的不同時代,他作為最佳見證人目睹該苑佛殿及義學當中的變化。[12]依據貝葉的行文,我們得悉志蓮義學日常營辦所需是由知客師淨慧尼師提供,寬慧法師能夠擴充學校硬件設備,亦得力於一位護法張福明居士財力上的支持。
寬慧法師,原籍廣東順德縣,俗姓張,出自名門,1935年皈依太虛大師。1947年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卓錫曹溪,重興南華寺時。寬慧發願出家,追隨虛雲老和尚,賜法號慧慈,禪淨雙修。1948年後,各方尼眾相繼回港,淨苑房舍破舊,殿宇傾頹,寬慧法師接任淨苑監院。尼師與其他尼眾除了在苑內種瓜種菜自力更生,更四出奔走向各方善信募捐,得同門弟子張寬明居士在經濟上護持,除了重建大殿外,更新築彌陀殿、觀音殿、地藏殿、報本堂、加修堂以及義學校舍等。[13]著者認為貝葉提及護法居士張福明居士與監院瑞融法師所述的張寬明居士應該屬於同一人。1952年,黃大仙區內教育機構包括一所私立中學、六所中文小學、一所英文小學、一所幼稚園和兩所特殊學校。[14]志蓮義學是中文小學其中之一。
佛教道場作為辦學團體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特色便是教導佛學,繼航法師曾擔任佛學導師。及後尼師往生後,由胡仁偉居士續任教授。1961年增班改制分為上下午共十二班,到1970年班數仍然不變,全校人數524人,每月學費由兩元四角減至一元,減輕清貧學生的壓力,同時為應付區內人口增加,計畫籌建新校舍擴充班額。[15]
1963年,志蓮淨苑正式註冊為有限公司,成為非牟利慈善機構。其後成立了第一屆董事會,首任董事長為德高望重的筏可老和尚,當時他兼任寶蓮禪寺及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16]羅琦瑛女士(1961-1975)、趙立平先生(1975-1986)先後擔任校長一職,寬慧尼師轉為校監(1961-1965),陳靜濤居士(1965-1966)、繼航法師(1966-1978)、周君令居士(1978-?)等先後接任校監之職。[17]1952-1980年,二十九屆畢業學生人數總共1,252人。[18]學生參加升中試歷屆成績優異。[19]1993年,志蓮淨苑在藍田開辦志蓮中英文幼稚園,以活動教學方式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德、智、體、羣、美的培育,入學兒童300多人。[20]1998年,志蓮淨苑本著「慈悲喜捨育養生命無差別,信解行証觀照人生見平等」的願景創辦佛教志蓮中學。它是一間政府津貼及技能訓練的學校,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六畢業生而設,同時推行融合教育政策。[21]1999年,志蓮淨苑在將軍澳創辦佛教志蓮小學,是一間政府資助全日制男女校,實踐「觀眾生平等,行菩薩精神,為所有學子,不放棄一人」的辦學理想。[22]總括而言,志蓮淨苑默默耕耘,創辦教育由義學開始,教育領域涵蓋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等,為社會作育英才,功不可沒,令人致敬。
延伸閱讀:
哆哆佛學社1950年代為失學兒童興辦義學以及其後的發展--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歷史考察(1945年-1980年)系列之二
[1] 志蓮淨苑歷史沿革網址:http://hk.chilin.org/buddhism/history/index.html,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2] 志蓮淨苑歷史沿革網址:http://hk.chilin.org/buddhism/history/index.html,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3] 志蓮淨苑歷史沿革網址:http://hk.chilin.org/buddhism/history/index.html,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4] 關於志蓮淨苑確立女眾十方叢林人物及年期,志蓮淨苑網站與《佛教志蓮學校四十周年紀念1948-1988》中監院釋瑞融:〈志蓮淨苑簡介〉一文所提略有出入。據上述刊物顯示1946年靄亭法師協同維持委員會,正式確立淨苑為「女眾十方叢林」,詳見該刊物第23頁。著者採用前者的說法。
[5] 游子安主編、張瑞威、卜永堅編撰:《黃大仙區風物志》,香港黃大仙區議會2003年,第208頁。
[6] 同上書,第210頁提及1940年代只有西貢道,60年代才通往太子道東。1961年,龍翔道才通車貫通東西九龍。1967年,獅子山隧道才通車。1979年,地下鐵路始有樂富、黃大仙、鑽石山和彩虹四個站。
[7] 〈志蓮淨苑大事年表〉,《志蓮淨苑社會服務部年報1994年》,第14頁。
[8] 監院釋瑞融:〈志蓮淨苑簡介〉,《志蓮淨苑社會服務部年報1994年》。
[9] 同註7
[10] 《華僑日報》,1951年1月13日。
[11] 貝葉:《志蓮淨苑及其義學》,《無盡燈》第二卷第三期,1953年4月14日,第34-35頁。
[12] 同上
[13] 釋瑞融:〈志蓮淨苑簡史〉,第23頁。
[14] 游子安主編、張瑞威、卜永堅編撰:《黃大仙區風物志》,香港黃大仙區議會2003年,第68頁。
[15] 〈佛教志蓮學校籌新校減學費〉,《香港佛教》第123期,1970年8月1日,第32頁。
[16] 志蓮淨苑歷史沿革網址:http://hk.chilin.org/buddhism/history/index.html,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17] 釋宏智: 〈志蓮學校簡史〉,第25頁。
[18] 歷屆畢業生名單刊載志蓮淨苑《佛教志蓮學校四十周年紀念1948-1988》,第50-1頁。
[19] 釋瑞融:〈志蓮淨苑簡史〉「本校學生參加升中試歷屆成績優異,本區居民多以入本校為榮。」,第23頁。
[20] 志蓮淨苑歷史沿革網址:http://hk.chilin.org/buddhism/history/index.html,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
[21] 佛教志蓮小學網址:http://www.chilinbps.edu.hk/about_us.php?aid=9,瀏覽日期:2023年7月19日。
[22] 志蓮淨苑志蓮中學網址:
http://www.chilin.org/education/middle/feature/id/2/child/9.html#tab,瀏覽日期:202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