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心繫眾生的人間佛教──陳劍鍠教授專訪

認識陳劍鍠教授的人,相信都會同意他是位具儒雅風範的學者,舉手投足沒絲毫多餘架子,更非完全不問世事困在象牙塔的知識分子。教授去年從台灣來到香港,出任客座教授。中文大學的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在他帶領下,通過舉辦一系列論壇、講座、交流互訪,致力推廣人間佛教的教育及研究。太虛大師在民初倡導的人生佛教,佛光山的星雲大師盡其一生精力,將之發展為近代最大規模的佛教運動--人間佛教。有人批評它令佛教變得世俗化、庸俗化,可是跟傳統不問世事的山林佛教相較,其心繫眾生的人文關懷特質卻反而在當代語境中別樹一幟。誠如陳教授在訪談期間多番強調,其實,我們又何須跟塵世完全隔絕?

認識陳劍鍠教授的人,相信都會同意他是位具儒雅風範的學者,舉手投足沒絲毫多餘架子,更非完全不問世事困在象牙塔的知識分子。(圖:Tim Liu)
認識陳劍鍠教授的人,相信都會同意他是位具儒雅風範的學者,舉手投足沒絲毫多餘架子,更非完全不問世事困在象牙塔的知識分子。(圖:Tim Liu)

人間佛教 同體共生

佛教是包容性很強的宗教,人間佛教提倡的是「同體共生」概念──眾生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所以更應互相幫忙、支持。踏入二十一世紀,各宗教越來越強調對話,希望彼此尊重,佛教在此語境下特別容易適應。我們稍稍談到佛光山在南美洲和非洲的發展,教授表示,困難往往在於這些地區天主教、基督教背景很濃厚。從嚴格意義來說,雖然之前陸續有僧侶到南美傳教,但直到1992年如來寺在巴西落成開光,佛教才算是正式在那裏落地生根。「這是劃時代的創舉。」教授如此形容。

教授去年從台灣來到香港,出任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及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去年從台灣來到香港,出任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及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布施是佛法其中一項重要基礎,可是人間佛教並不只單純提倡社會救濟,而是從根源處著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人最怕是病痛,有病當然要醫治他,但人類的長期發展是要靠教育及文化來推動。佛光山強調以文化來弘揚佛法,每到一個地方,我們會努力讓佛法跟當地生活結合。」教授以非洲為例,整個地區貧窮率長期處於極高水平,人民生活質素低。佛光山在那裏興建南華寺後,積極救助,現時粗略統計每年能幫助五千人,累積下去然後會產生倍數效應。如同教授所言,救人也要講智慧。「要幫助而不干預人家的內政,甚麼事情要怎樣處理,這都是智慧。救度眾生,應由菩提心出發。有目的去行善,不是真正的善事。」把苦難拔除,工作完成了便離開,不要求任何回饋。不攀緣、不執著,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真諦。

關心政治 vs 涉入政治

不少人對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跟入世佛教/左翼佛教(Engaged Buddhism)之間的分別並不太清楚。把兩者混為一談的,所在多有,認為人間佛教注重入世,理所當然便是入世佛教了。教授說:「人間佛教關心政治但不涉入政治。如同國父孫中山所說,『政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老百姓可以關心政治,但不一定要從政。」

左翼佛教在一行禪師的倡導下發展,其緣起跟越南反戰反獨裁的社會運動密不可分。僧人抗議、遊行、甚至自焚,手段是激烈且極端的。人間佛教並不走這樣的路線。有人會反問,不抗爭又如何解決深層次的矛盾根源,不推動社會運動又怎能改變不公平的現狀?教授堅決反對這些觀念,佛法不是這樣看的。社會運動根本不一定能救度別人,《華嚴經》有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歷史長河裏有無數的例子供我們參考,上前線喊口號爭取公義的領導者背後,往往跟隨了一大群別有用心的人,各存心機,為自己謀福利。「在非常時期當然要用上非常手段,然而把它變成家常便飯便是錯了。佛教徒應該投入到社會,但只用平和的方法。」教授說道。

2015年4月2日,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中大繼續攜手,為「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第三期合作開啟新局。
2015年4月2日,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中大繼續攜手,為「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第三期合作開啟新局。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在陳教授的帶領下,通過舉辦一系列論壇、講座、交流互訪,致力推廣人間佛教的教育及研究。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在陳教授的帶領下,通過舉辦一系列論壇、講座、交流互訪,致力推廣人間佛教的教育及研究。

心淨則國土淨

台灣的昭慧法師在教界極具爭議性,言論惹人注目。當中要數她對同性戀的立場及為佛教女性爭取權益最為一般教徒熟知。當眾撕毀「八敬法」(佛陀為比丘尼,制定了八種戒條,尼眾須按此恭敬比丘)一幕,觸目驚心。教授以此為例,指出星雲大師也是這樣的看法--要因時制宜。一位出家三十年的比丘尼,要參拜另一位剛出家不久的年輕比丘,合理嗎?「另外我們提到同性戀,很多佛教徒都公開出櫃了。回到經典裏看,古代大家都避而不談。現在研究多了,大家都認識到同性戀在醫學上是基因的問題,不是他們控制得了的。」人間佛教正是以此為本懷,運用智慧與方便來看待種種牽涉社會學及倫理學的議題。

也許可以如此理解,建設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其中一個追求目標。《維摩詰經》中「心淨則國土淨」一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時局紛亂,蒼生迷茫。人心未定還談甚麼立國建土? 「人間淨土不能單純從道理來弄通的。娑婆世界現在是這樣一個狀況,災難頻仍,問題天天都多,又有誰可以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說能,我們能夠建設人間淨土,不對;說不能,我們不能夠建設人間淨土,也不對。」退一萬步來說,只要人心淨化到某個程度,事情還是可以有所成就的,然而誰擔保所有眾生都心淨呢?「所以應該從兩個不同層次去看--個人的淨土及眾生的淨土。前者達成的可能性自然遠大於後者。然後有人會問,眾生完全清淨是不可能的事,那為何我們還要推廣人間淨土的理念,理論依據到底在哪?」教授的答案是,人的可貴,在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便沒辦法在人間建立淨土,也要樂觀努力朝著目標走。如果連這個都放棄的話,我們還有甚麼希望?

去年11月,中心舉辦「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去年11月,中心舉辦「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自力跟他力結合 才是淨土

有留意佛門網的讀者,對善導流應該不陌生了。教授對一味念佛、純依仗他力這個看法有保留。「往生西方極樂,是要發菩提心的,一定要自力跟他力結合。不是說念幾句,甚麼都不管,便能生西。有些人對經典存有誤解,善導大師並不是這樣說的。事實上(我們現在認識的)善導流是日本人的說法,現在所弘揚的本願思想,是法然上人對善導的詮釋,至於中國古代大德的詮釋,則又是另一回事。」說到這裏,教授開始比劃手勢,神情亦趨繃緊,他還著我一定要把這句寫下來:善導大師絕對是提倡自力跟他力的結合。「眾生信心脆弱,所以運用方便施設以攝引他們,接下來逐步強調行善、戒殺、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等等,累積往生資糧。此外,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提出易行道和難行道的概念,然後曇鸞、道綽兩位大師再發展出自、他二力的看法。一路傳來,哪有不發菩提心?後來日本人偏依善導流,把發菩提心這個重要的大乘要素拿掉。如果看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裏面處處指歸菩提心。我們常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菩提心的寫照。而要想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行者,難道可以不理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件事?佛陀運用善巧的方法攝引我們去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讓我們在那裏修行,得大智慧,行大事業;然後倒駕慈航,廣度眾生。」

教授笑言大家如只管關起門念佛,甚麼都不理會,恐怕難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真正念佛念得好的人,慈悲心會自然流露出來。」慈悲不是嘴上功夫,要靠時日自然長養,是從熏習而得。「念佛念到一定程度,便自然會不忍見眾生苦。」他又提醒,對認識的人有同情心,只是愛見悲。真正的慈悲無有分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無上智慧的體現,也就是佛教所教示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今年1月,「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今年1月,「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陳劍鍠教授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專研彌陀淨土法門及宋明學術思想,曾任教於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擔任研發長、主秘、中文系主任等。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及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有《無上方便與現行法樂:彌陀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周邊關係》、《佛學經典100句:淨土三部經》、《行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等六部專著,以及學術論文40餘篇。2016年應佛門網邀請,聯同黃兆怡居士主持電台節目《念佛基本法》,從經論入手,並結合生活,為聽眾剖析如何實踐及修持淨土法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