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淨土──淨因大和尚開示藝術與修十六觀的結合和勝妙

像觀 水彩紙本 57cm x 77cm (2016)
像觀 水彩紙本 57cm x 77cm (2016)

宗教本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早在文字發明之前,宗教就已經萌芽,原始人類用圖騰描繪他們敬畏的神靈,以音樂和舞蹈的儀式來祭祀神靈。人類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宗教發展的輝煌時期,也是藝術創造的鼎盛時期。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宗教的哲理十分深奧,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很抽象,而心靈的證悟更是非常之玄妙,使得宗教家們不得不借助於藝術創作,即圖畫、符號、色彩、音樂、唱詠等形式來顯示宗教內涵,使得普通民眾了知宗教超凡脫俗的美妙境界。

佛陀講述《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的背景是:頻婆裟羅王晚年得子,叫阿闍世,長大成人後,受提婆達多的煽動,把父親關進了監獄,企圖把他餓死,自己就可以做新國君。王后韋提希千方百計營救自己的丈夫,行動暴露後,也被自己的兒子囚禁起來。眼看自己的夫君命在旦夕,不孝之子阿闍世即將犯下殺父篡位的彌天大罪,韋提希悲痛萬分,向佛陀求救。為了改變三人的命運,佛陀無問自說,為韋提希夫人和未來無量苦惱眾生講述了十六種觀想(見下表)的殊勝法門,從人們所熟悉的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入手,逐漸過度到觀想西方極樂淨土的寶樹、寶池、寶樓、華座,最後進入對佛像、佛身的觀想而見佛心,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的心如同世界上最優秀的畫家,畫出了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從原始人的鑽木取火到核能發電,從製造簡單的勞動工具到尖端的儀器,從茅屋到摩天大樓,從算盤到電腦……哪一件不是人類用心「創造」出來的?那麼,通過專心觀想,真的能引導人們進入西方極樂淨土嗎?答案是肯定的。

據《世說新語•假譎》記載,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秀時迷了路。時值盛夏,驕陽似火,士兵們被曬得頭昏眼花,口渴難耐,形勢十分兇險。曹操急中生智,提醒將士們說,前面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林,那兒有水。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口水直流,士氣大振。軍隊最終沒有看到梅子,卻找到了水,度過了難關。這就是「望梅止渴」成語的來源,常用來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激勵自己。然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卻認為,「觀想」潛藏著改變人生的巨大潛能,不僅能使我們的夢想成真,而且能幫助人們成功地「登陸」西方極樂淨土。

《佛遺教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一個人若在同一時間,專心做一件事,定能成功。這種「專注」的精神是《觀經》修觀成敗之關鍵。本經引導人們從專注於一方作為修觀的入手處。西方讓人們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落日使人聯想起美好事物,故觀日落西方,自然成為十六觀的第一觀—「日想觀」。而落日時天水相連,由觀落日自然過渡到「觀水」(第二觀),觀水成冰,見冰為地(第三觀)。再由極樂淨土琉璃大地觀想到大地上的樹(第四觀)、池(第五觀)和樓(第六觀),構成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以上六觀稱為「觀依報」。其中,前一觀半(「日觀」及「水觀」前半)是連接現實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之橋樑,所以稱作「觀方便」。後四觀半(「水觀」後半、「地觀」,「樹觀」、「池觀」和「樓觀」)是極樂淨土的依報。

第七觀「華座觀」之歸屬,古代祖師有不同的意見。依慧遠,「華座觀」屬依報;依吉藏,「華座觀」屬正報。我個人認為「華座觀」是由「觀依報」向「觀正報」之過度,引導修觀者由莊嚴的極樂淨土上的華座,聯想到座位上的阿彌陀佛像(第八觀),再由佛像觀想到相好光明的阿彌陀佛真身(第九觀),然後自然聯想到在佛兩則的侍立觀音(第十觀)和大勢至兩位大菩薩(第十一觀)。第十二「普觀」是觀想自己身臨其境,往生西方淨土之境界。第十三「雜想觀」所觀之佛,又變成人們所熟悉的一丈六的佛像,對以上淨土聖眾加以總結。所以這一觀想又是過度,把人們由西方極樂世界拉回到人間來。

從理論上講, 十六種觀想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金鑰匙。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實踐層面上,十六觀十分抽象,僅靠語言文字的描述,很難令普通人明白、實踐。畫家吳炫樺早前在「不思議界」展覽中用她手中的筆將第一至第九觀以藝術手法繪成精美的圖畫,畫出了清淨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畫出了相好光明的諸佛菩薩,「任運自在,隨處領悟」,成功地將佛教抽象的觀想以生動形象的圖像藝術展現在普通民眾面前,簡潔易行,引人入勝,是一次宗教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不但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藝術魅力,而且使西方極樂世界美妙境界的表達更深入人心。

修十六種觀想,是開啟從憂鬱、煩惱、痛苦、失望的此岸到達清淨、光明、美麗、安樂彼岸之門的金鑰匙。若觀想成功,必能親眼見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蒙佛授記,去除無量劫業障生死之罪,臨終決定往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