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微笑也是一種布施

在大乘佛教中,學佛修行者必修六種法門。此六種法門既能自度也能度他,讓修行者福慧雙修,戒定慧三學具足。在佛學教義裏它們稱為「六度」,「度」譯自梵語Pāramitā,中文又叫「波羅蜜多」,其字面意思是「到彼岸」,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種從生死苦海之此岸,度至涅槃究竟之彼岸的方法,當中包括:一)布施(也寫作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布施度」,梵語為 Dāna pāramitā(檀波羅蜜),中文又叫「布施波羅蜜多」,或簡稱「檀那」,簡單來說就是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即是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或法等分享給別人。「布施度」為六度波羅蜜之首,可見其相當重要。菩薩道的修行,很多时候就是從實踐佈施開始,佈施之實踐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戒除慳貪的習性(去貪),遠離自我的執著,還能長養慈悲心,與眾生結下善缘,累積福德與智慧。

在佛教的教義裏,「布施」可分為三類,分別是:財布施、法布施與無畏布施。

甚麼是「財布施」呢?顧名思義,「財布施」就是以錢財物資來布施別人。這是一般人對「布施」的理解。甚麼又是「法布施」呢?那是指以知識、技術、真理來教化他人。正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每個人的情況有別,條件不同。一般而言,信徒以財布施為重,例如捐出金錢、財產、物品等去令人獲益,隨喜他人,都是在實踐財布施的菩薩道精神;而出家人則以法布施為重,他們集眾說法,讓他人有機會聽聞佛學禪理,讓大家充滿法喜,那是一種智慧的貢獻。財布施只能作一時之用,不能長久;以佛法佈施對方,可以讓人終身受用,功德無量。

那甚麼又是「無畏布施」呢?凡是以大悲心幫助他人或眾生,使其消除恐怖、憂慮、苦難等,都是在實踐無畏布施。正如剛才提到,一般人對「布施」的理解是「財布施」,所以他們也許會問:窮人沒有財富,如何布施呢?他們也能布施嗎?

在此筆者想與讀者諸君分享《雜寶藏經》裏「無財七施」的故事。

從前,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前哭訴。

「我無論做甚麼事都不成功,這是為甚麼?」那人哀傷地問道。

「這是因為妳沒有學會給與別人。」釋迦牟尼回道。

「可我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那人不忿地說。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釋迦牟尼答道。

「那是甚麼呀?」那人收起眼淚,奇怪起來。

這時,釋迦牟尼微笑地說道:

「第一,是和顏施。甚麼是和顏施呢?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我們必須以和顏悅色,而不以凶眉惡色去對待一切人。」

「第二,是言施。甚麼是言施呢?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我們必須出言輕柔,無粗惡語。」

「第三,是心施。甚麼是心施呢?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

「第四,是眼施。甚麼是眼施呢?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所有人,不以惡眼看人。」

「第五,是身施。甚麼是身施呢?就是以行動去幫助別人。」

「第六,是座施。甚麼是座施呢?就是在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

「第七,是房施。甚麼是房施呢?就是將自己有空下來的房子提供出來,供別人來休息。」

如果你有了這七種習慣,持之以恆,好運自然會隨之而來了。以上七施,全由心作,均不損財,皆得大福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布施並不是以金錢財富來衡量的,而在日常生活中,布施可以無處不在。親切的微笑、善意的眼神、體貼的問候、真摯的祝福、默默的陪伴、有力的鼓勵等等,都是對人有所幫助,讓人得到安寧,去除憂慮或恐懼,都是菩薩道上慈悲利他的表現。

「布施,不一定都要用金錢才能布施。說好話,是口布施;做好事,是手布施;存好念,是心的布施。佛教很重視布施結緣,歷代聖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無不以布施結緣作為度化眾生的首要方便。」

星雲大師在《僧事百講-布施結緣》一文中如是說。他還提到:

「布施結緣是很奇妙的,你不必望報,不一定要求所得,但它自然會有所得、會有回報。」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