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佩佩居士的文章說起──《佛說諸德福田經》分享(八)

(續上期)

自從本系列開始至今,我們看到很多比丘,回憶起前世很多往事。不論波拘盧、須陀耶、阿難,還是奈女。他們都因為前世做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是布施了一碗水,或者為僧人提供了一點兒食物,因著業力因果的關係,他們最終能夠成為比丘,而是更大的福氣是,他們能親身見到佛陀,並聽到佛陀說法,這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但這部《佛說諸德福田經》除了說明因果之外,還有一個可謂隱藏的主題,就是時間。以奈女為例,她前生為僧人提供了一碗水,到達今生時,緣分到了,因緣成熟了,便能夠成為佛弟子。而緣分或稱為因緣是否成熟?則是另一個大課題。

人生到了某些年月,積累了一些經歷,對人間的時間性,總有一點體會。有時你用盡心機,花了大量精神時間,但結果總不似預期。但有時你隨心而行,結局反而喜出望外。

提起因緣成熟,筆者想起鄭佩佩居士的離世。她不但是一位女演員、好媽媽,更為佛教界出了不少力。

很少讀者知道,鄭佩佩居士曾經出版過一本佛教書,名為《擦亮心燈》,這是她為佛教雜誌撰寫文章的結集。其中一篇為〈柳暗花明又一村〉,憶述了她認識星雲大師的經過。她指在1992年5月,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在洛杉磯成立,當時她正主持「佩佩時間」的節目,她的製作小組便請星雲大師來她的節目接受訪談,這是她第一次接觸星雲法師,亦是第一次接觸正信的佛教。

她是這樣形容他們的相遇:「……我和西來寺佛光會星雲大師之間的緣份成熟了。就是這個時候 ,星雲大師為我皈依了三寶。回想起整件事情,似乎每樣事,都早有安排。就好像在週末的香港彌敦道上走著,剛起步,後面就有人推著你,毫無選擇的只有往前走。」

這是鄭佩佩居士對時機的感受,亦是我們大部份人的感受。而《佛說諸德福田經》中的比丘,亦有相同的經驗。

正如繼奈女之後,向眾生分享的帝釋天,亦有相同的經歷。他從座位起來,向佛陀頂禮後,對佛陀說:「我先世時,生拘留大國,為長者子。青衣抱行,入城遊觀,值遇眾僧,街巷分衛。時見人民,施者甚多,即自念言:『願得財寶,布施眾僧,不亦快乎!』即解珠瓔,布施眾僧。同心呪願,歡喜而去。」

帝釋天指他在前世,是生於拘留國,也是一名長者之子。他經常身穿青衣旅遊。有一次他入城遊玩時,遇到眾僧人在街巷乞食。他也見到城內很多居民都在布施,便心想:「希望我能有財寶可以向眾僧人布施,讓我心中快樂。」他便立即解下瓔珞,布施給眾僧。最終得到僧人的祝福後,便歡喜而去。

僧人在此時此刻出現,亦是因緣成熟的表現。我們生活上的遭遇,遇到的人和事,都不是偶然發生。在基督教來說,是神的安排,但佛教以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不是神靈的特定安排,而是眾多原因組合而成,再加上你的緣分,便剛好遇上了這件事。而你遇上它後,以歡迎心去接受,以慈悲心去回應,便帶動了因果的「齒輪」。所以帝釋天說:「從此因緣,命終後,生到忉利天,成為帝釋天,九十一劫永離八難。」因為這種因緣,離世後立即生在忉利天上,雖然經過九十一劫,但永遠離開劫難。」

(待續)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