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人扶持到扶持他人:專訪霍何綺華女士

霍何綺華女士在慈山寺觀音像下。

十多年前,霍何綺華女士(Eliza)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在治療過程中,她得到康復者的扶持,以及家人朋友的支持。對此,她心懷感恩。康復後,她以過來人的身份扶持他人,自2005年起還當上香港乳癌基金會的主席。從被他人扶持,到扶持他人,當中所呈現的正是由「念菩薩」,到「學菩薩」,最後自己「做菩薩」的歷程。

想像的恐懼比實際的經歷可怕

10月18日星期天早上,佛門網記者出席了香港乳癌基金會的「乳健同行2015」活動,並向Eliza進行專訪。

「患了乳癌當然不是好事,這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接受化療的過程更為辛苦!」作為一個過來人,Eliza道出自己當年患病時的親身感受。發現自己患上乳癌時,Eliza與其他患者的心理反應一樣,先是抗拒,繼而恐懼,尤其對化療的恐懼。

為消除Eliza的心理恐懼,在化療前,醫生介紹一名康復者蔡太與她認識,分享她化療後的生活照顧,以及應該注意的事項。譬如,化療後應該喝甚麼湯水,在哪裏購買假髮等等。

對其他人來說,蔡太的分享只是一些生活小點滴。然而在Eliza眼中,蔡太猶如一位菩薩,為她現身說法「化療並不可怕」,這無疑等同一顆定心丸,令她安心接受化療。「當我看到她那麼精神時,心裏想『原來做完化療的人也可以像正常人那樣』。這種『現身說法』的安心方法是醫護人員不能做到的,雖然他們能夠治療照顧我們的身體,但是卻未能撫平我們的恐懼和擔憂。」

抗癌的路上並不寂寞

治療的過程是孤寂的。病人本身需要堅強的意志,而這種意志多數是來自家人、朋友的支持。

對Eliza來說,最大的支持莫過於她的另一半。Eliza轉述當時丈夫說的一句話,尤其令她感覺溫暖:「你走這三個月,我陪你一起走。」任職上市公司董事總經理的丈夫霍建寧先生坐言起行,在進行化療的三個月裏,為了讓太太不感孤單,將海外所有需要開會的業務,都集中在香港處理。回憶這段往事時,Eliza依舊帶著一絲甜意。

此外,Eliza還得到一班佛友的支持,「她們每星期都來陪我誦經、打坐,比如誦《地藏經》、《三昧水懺》、《普門品》。」Eliza感恩地說。由於感恩在患病時所得到的一切支持,她決定以過來人身份,加入基金會,每天扶持著同類的病人。「以前是一個康復者教我怎麼應付化療,現在我已經康復了,是不是應該幫助那些正在面對的病人,或者教導其他人如何預防呢?所以,我決定到基金會幫忙。」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太出席「乳健同行2015」活動

於生活中實踐佛法

學佛多年的Eliza,喜歡追尋佛理。早年報讀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碩士課程,確診乳癌時,她被逼休學,這雙重的打擊,她怎樣以佛理開導自己呢?

「佛教講『無常』、『三法印』、『不執著』等等的概念,患病前我不太理解,患病後我的體驗變深了。」

Eliza進一步解釋:「執著一切的現象,是我們不快樂的根源。譬如,我們通常把自己看得很重,這表示我們把『我』執得很緊,把『常』執著得很緊。生病時,我們執著一個沒生病的『我』,而且接受不了生病的這個『我』。」於是,由執而起的痛苦便出現了。

康復後,Eliza繼續攻讀佛學課程。畢業後,她仍然追隨著佛學名家法光法師(Ven. Professor K. L. Dhammajoti)研究佛法,包括梵文,並以中梵對照的方式研究《俱舍論》。平時她把閱讀佛書當作「修行的一部分」,她怎樣將高深的佛法運用到生活當中呢?

「我覺得佛法必須要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是懂得許多高深的理論便算好。甚麼是實踐佛法呢?生活中不起執著、分別、計較便是了。許多人得知自己有病的時候,會歸咎於『業力』,覺得一定是前世做錯事,佛教雖然講『如是因,如是果』,但它不是用來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事實上,病只是一個難關,我們應該告訴自己,那只是生活中某些東西令我們的身體出現不協調,譬如缺少運動、飲食不均勻、緊張等等。

「然而,以佛法來說,我們之所以會生病,那是因為我們內心的貪、瞋、痴。心中總是充滿怨恨、妒忌,或為芝麻小事計較,這樣怎能會快樂,怎能不生病呢?」說到這裏,Eliza停了一停,舉了一個意味深遠的例子。多年前,她參加慈濟義工,證嚴上人對義工們開示,說有兩種教不能信。當時,Eliza心裏盤算著答案,心想:難道上人指的是…? Eliza 真想不到,原來上人所指兩種不該信的教(較),是「計較」和「比較」。這種生動幽默的弘法善巧,令Eliza印象深刻,並堅信佛法必須與生活相結合。

回望過去,她又如何看待她患病的經歷呢?「我覺得患病不見得是壞事,假如能從病患中體會道理,獲益的可能更多。當然,我們更不應該『借病行兇』繼續貪、瞋、痴。相反,我們應該經常保持戒、定、慧。」Eliza笑著說。

Eliza於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畢業時與她敬重的老師法光法師合影。

過來人的呼籲

去年Eliza出了一本書,訪問了大概一百名乳癌康復者,將她們的心路歷程寫下,當中有血有淚。「我很感激接受訪問的那一百位康復者,她們能夠有那麼大的勇氣走出來,她們才是我的模範。

「寫書期間,我對乳癌的認識增多了。訪問的年輕患者,使我明白她們面對問題的心態。很多時候,她們會因為乳癌的關係,便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完滿的女性,認為已失去女性的象徵,所以會切斷感情方面的關係。

「這是不必要的。我覺得有情有義的男性不會只注重你的乳房,而是你的人品。而結了婚的女性也不應該擔心自己的丈夫怎麼看待自己,我想他們不會因為你動過手術,或有沒有乳房,而抹煞你是一個好妻子的事實。我覺得,心理上或家庭中需要一個好妻子,而『好妻子』和那個女性象徵不必然劃上等號。」

香港乳癌基金會成立至今已經十周年,服務由病人支援擴展到乳健教育和研究及倡議。基金會亦為低收入家庭的婦女提供乳癌藥物資助和免費乳健檢查等支援,讓她們不會礙於負擔能力不足而無法保障自己的健康。為了令更多人認識和預防乳癌,基金會正在牛池灣籌劃成立服務中心。Eliza呼籲:「請各界多多支持,中心不只是為一個人服務,或只是為某個團體做事,而是服務香港市民。」

由即日起,香港乳癌基金會正舉行「乳癌風險BINGO──乳健教育社區推廣」,為市民提供乳癌風險資訊以及檢視個人乳癌風險高低的互動遊戲,詳情請參考www.hkbcf.org/bingo

延伸閱讀:
三個女人 陪你從乳癌中再起飛 ——「讓生命再起飛,與您從容走過乳癌」講座摘錄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